公民科技(civic tech)在近年逐漸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透過每週精選 7 篇文摘,g0v.news提供關於開放政府、公民參與、公民科技社群等最新動態與議題,讓您快速掌握全球civic tech新聞與趨勢!
全力對抗假新聞,祭出 100 萬美元獎助 20 個專案

為找回民眾對新聞的信任,Knight 基金會提供 100萬 美元的獎助金,在 800 個促進公民媒體、媒體素養、事實查核相關的提案中,選出 20 個決選。其中像是 Glorious ContextuBot 可以針對瘋傳影片的節錄片段,提供原始來源及公開的網路討論;或是新聞追蹤器可以讓記者清楚看到某條新聞在網路上的影響力或閱讀量。
佐克伯 5 年來首度接受電視新聞專訪,宣布臉書使命將轉向

臉書創辦人佐克伯(Mark Zuckerberg)在接受 CNN tech 的專訪中,宣布將改變公司十多年來的使命(mission),從「讓人們有分享的力量,並且讓世界更加開放而連結」變成「讓人們有建立社群的力量,並且讓世界更加親密相連」。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分裂的社會急待對話,佐克伯指出:「我們的社會仍然十分的割裂,這意味著人們應該主動出擊來讓世界更親密,僅讓(彼此已經熟悉的)人們相連是不夠的。」為此,臉書在今年的芝加哥「社群高峰會」發佈了全新的「社群」功能,2010 年剛推出時只是家人之間分享照片或訊息的地方,如今已變成各種興趣或主題的支援社群,像是罕見疾病支持網、獸醫的心理互助(獸醫自殺率比其他職業都要高)等,同時加入分析工具與提問功能。
牛津大學研究:台灣大選期間受到中國文宣攻擊

Google 姊妹公司 Jigsaw,與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合作的一項研究指出,台灣在 2016 年的總統大選中,可能受到中國網軍透過半自動化的機器人散播假新聞或帶風向。
研究針對 PTT、臉書、推特、Line 等社群或聊天軟體的特殊帳號,分析其註冊時間和發言內容,其中特別鎖定 2016 年 1 月蔡英文臉書遭受「帝吧出征」的網路攻擊。研究結果認為在 PTT 上有大量的機器人帳號,而臉書目前仍是以人為半自動操作的方式。
《衛報》報導指出,像這樣利用社群媒體進行政治宣傳以操控民意,遍及 9 個國家,謊言、垃圾和錯誤訊息充塞社群媒體,並得到臉書和推特演算法的支持。
PDF2017 所有講者演講精華,一次看懂!

6 月初於紐約舉行的第 14 屆個人民主論壇(Personal Democracy Forum,PDF2017),共 30 位主講者的簡報精華,已被整理為視覺化圖表,詳見#PDF17 Illustrated 以及 #PDF17 Illustrated (Part II) 。
提出網路中立性一詞的台裔法學教授吳修銘也在 PDF2017 中,針對川普要廢除歐巴馬時代的網路中立性法令,放任網路營運商操作網路速度與價格,呼籲民眾參與 7/12 的請願活動,並上網對美國通訊傳播委員會提出建言。
此外,台灣首位數位政委唐鳳也受邀,以「民主未來的故事:台灣」為題分享台灣的民主發展經驗,雖然似乎有點過於美化太陽花學運的成果,但仍不乏是台灣公民參政的重要參考。
黑客攜手全民治水!一個 App 對抗暴雨炸裂

6 月初的台灣因連日暴雨,整個北台灣水患成災,如何透過科技讓全民在日常中共同防災,丘陵遍佈、常因暴雨成災的舊金山,做出了一個示範。
由舊金山公民黑客在 2015 年發起的「認養排水溝」(adopt a drain)app,運作至今成功發展成由市民監測的公民網絡,並即時疏通超過 1500 個淤積的排水溝。市民志工不只是透過網路合作,舊金山市政府也提供實體的訓練與器材,提供民眾如何安全、迅速排除積水的方法。
巴基斯坦馬路上的數位交通警察

由巴基斯坦公民黑客組織的 Code for Pakistan(簡稱CoP)本週發表新的 Android app「KP Traffic Police」,這是由 CoP 補助的軟體工程師與當地警察局合作所開發的程式,功能包含交通違規檢舉、即時交通更新、駕照驗證、交通知識教育、交警貪污檢舉、緊急事故救援 6 大功能,期望能夠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
這不禁讓人想到,讓台灣公民社群所開發簡化檢舉流程的手機程式「檢舉小幫手」,6 月初爆出因為各縣市政府 API(應用程式介面)難以使用,工程師不堪負荷差點要終止維護,幸好有許多熱血鄉民舉手幫忙跳坑,讓這個專案又重燃希望。
愛沙尼亞將設立全球第一座數位大使館

經過 20 年的數位建設,愛沙尼亞被譽為「最接近數位社會」的科技國,期間曾歷經俄羅斯網路攻擊等事件,喚起國內探討如何保管重要且大量的線上資料,同時無紙化運作至今,也面臨思考「數位連續性」(digital continuity)的議題。
為了對國內重要機密資料進行更完整、安全的備份,愛沙尼亞今年決定與盧森堡簽署協議,以類似大使館具有的「治外法權」來管理設在盧森堡的資料中心,讓愛沙尼亞可以對這些具機密性或對公共服務重要的資料,有絕對的管理權。這座最慢將於明年啟動的「數據大使館」將會備份愛沙尼亞的財政、社會保險,地籍資料,身份證和戶口資訊等重要資料。
整理撰文.上官良治
責任編輯.吳廷勻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