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技(civic tech)在近年逐漸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透過每週精選 7 篇文摘,g0v.news提供關於開放政府、公民參與、公民科技社群等最新動態與議題,讓您快速掌握全球civic tech新聞與趨勢!
整理撰文.上官良治
責任編輯.吳廷勻
巴賽隆納創新長,用開放資料打造智慧城市

歐盟執委會未來網路與智慧城市政策顧問布里亞(Francesca Bria)在巴黎舉辦的「是咱分享城市論壇」(OuiShare Fest)受訪,談她為何決定接受巴賽隆納市長柯勞(Ada Colau)邀約,出任巴賽隆納市的創新長(Chief of Innovation)。
「他們明確指出,你無法不經歷民主改革而得到數位改革。」布里亞指出開放資料對保障市民權益的重要性,具體而言,她將著重於巴賽隆納的住居、能源傳輸、都市規畫、新型經濟模式等相關政策,甚至計畫利用加密的「洋蔥瀏覽器」(Tor)來保障各局處政風檢舉管道的暢通性。
國寶全民共享!故宮開放 7 萬張圖像下載使用

繼紐約當代藝術館於今年 2 月釋出 37.5 萬張館藏照片後,台灣故宮成了國際第二間大規模開放的博物館。故宮在官網公開發布超過 7 萬張展品照片可供任何人使用,不需申請、付費,也不限用途,且每季還將持續增加 500 張。不過故宮館藏有近 70 萬件,依照這個進度,要在網上看到全部展品的數位化資料,可能還要一段時間。
近 5 成的資料開放,到底算不算開放?

針對全球開放資料指標(Global Open Data Index,2016~2017)的統計排名,一位印度籍律師菲利普(Nidhisha Philip)7/11 發表文章,探討印度法律的開放資料狀況,到底 GODI 描述印度法律文件開放程度 45%,算不算「開放」?菲利普認為,儘管這些法律文件已經開放了,但資料的可用性、被使用的人數規模,還有很多不足。
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無法灌票的電子投票系統

阿根廷創業家西里(Santiago Siri)用名為Soverign(主權)的程式碼打造軟體,去年成功讓哥倫比亞海外的 600 萬僑民,能在線上表達對於國內一項公投的意見。後來西里創建了非營利組織「民主地球」(Democracy Earth)及政黨「網路黨」(El Partido de la Red),想讓黨員可以進行線上投票,但因不敵國內政治的腐敗,像是賄絡官員、黨代表操控投票等,而遭遇挫敗。
這也促使西里開始思考如何用區塊鏈(blockchains)技術,打造有助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流動式民主(liquid democracy)。
作為女性,在公民科技運動的困境與突圍

紐約公民行動非營利組織 ResistX 創辦人奈森(Sara Nason),接受網路媒體 Alleywatch「紐約科技圈女性」專題的訪談中,分享作為一名女性,在科技圈的優勢與困境,同時表示將透過更開放、貼近民眾的小型聚會或論壇,以及女性間彼此的動員,找到更多機會。
大選後,法國黑客對公民科技的反思

法國公民科技運動近幾年蓬勃發展,在今年總統大選時達到高峰。但根據 7/5 法文雜誌《Socialter》報導,當地公民科技的核心參與者正在重新思考它的影響力是否如預期。多數人認為,公民科技儘管在大選時發揮了眾人協作的效益,但目前仍只是小眾,校園年輕人不理解、沒有網路的民眾更無法參與,如何讓公民科技影響力擴大,法國的黑客們還在尋找答案。(筆者嘗試做了法文中譯版)
脫口秀製作人 VS. 前白宮技術長:超越黑客松的公民科技

美國政經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舉辦的2017年年會,其中一場對談是政論諷刺節目《每日秀》(Daily Show with Trevor Noah)、《洋蔥報》(The Onion)編輯瑟斯頓(Baratunde Thurston),與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30位30歲以下改變世界的人」、美國白宮前技術長格勞巴德(Vivian Graubard),兩人共同探討公民科技可以做什麼好事。
他們一路分享了歐巴馬政府時代,自2011年以來公民科技的演進,包括歐巴馬健保網站當掉時的危機處理,以及近年來的黑客松與開放資料課題。他們直言,公民科技必須走出技術與黑客松,實際解決人民面臨的問題,「想解決這類問題,不可能是找移民申請者來黑客松處理的。」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