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在川普上任 230 天內,出現過哪些祕密訪客?一份公開檔案看見他們對美國國庫有何威脅。而在台灣,媒體用資料挖出立委背後金主後,未來政治獻金明細將強制上網公開。開放資料如何串接與應用,讓我們能夠使用潔淨的水和負擔得起的課本;為何有國家能利用公民科技消彌族群分歧,有國家卻踏進開放政府的角力競技場?
整理撰文|林冠廷、陳廷彥
責任編輯|吳廷勻
川普不想讓你看到的訪客紀錄,都在這!

在公民團體 Property of the People 的控告之下,美國法院依據《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要求白宮公開白宮區域(White House Complex)內 5 個重要機構的訪客紀錄。ProPublica 藉此將川普上任前 230 天的訪客紀錄製作成可搜尋的網頁,涵蓋了 8000 餘筆會面資訊。不過,白宮本身的訪客紀錄並未被要求揭露。
在這份被公開的訪客日誌可以看見,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麥克·馬瓦尼(Mick Mulvaney)的日曆上,經常出現遊說公司 Mercury 帶著建材業者、醫療保險業者等客戶前來。除此,川普的朋友賭場大亨、美國第二大私人企業科氏工業(Koch Industries)、天主教組織重要成員 Opus Dei,以及一大串華爾街 CEO,都是座上賓。看來,這位幫川普支配國家預算的大掌櫃,正讓國庫大門敞開著。
台灣政治獻金強制上網公開,最快明年上路

日前《鏡傳媒》推出〈數讀政治獻金〉專題,在爬梳立委金主的同時,指出台灣選舉金流只有紙本紀錄,不便於分析、監督。一個月內,行政院就在11月30日的院會裡通過《政治獻金法》修正草案,其中第 21 條的修正,要求政治人物把政治獻金的會計報告書全數公開上網,其中包含個人、公司、團體的捐款明細。
若立法院通過,最快明年的地方選舉前就可以上路。行政院稱這是落實司改會議公開透明的目標,不過申報之外的「黑數」,政府暫時還是無能為力。
課本好貴!全球「開放教育資源」浪潮讓人人讀得起

美國大學生的教育負擔自 1980 年來已上漲 3~4 倍,每位學生一年要支出1300美元(約新台幣 4 萬元)在教科書上。受夠了教科書商的壟斷,全球各地吹起「開放教育資源運動」(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vement)的風潮,期待讓學生能以低價或免費的方式取得公開授權的教育資源。
線上學習平台公司 Top Hat 與 Unizin 協會合作,提供美國多所大學學生開放教育資源;加拿大昆特蘭理工大學發起「Zed Cred program」,自下學期起學生將完全不必付教科書費用;紐澤西理工學院在校內發起「開放與可負擔教科書計畫」,參與的教師可獲得 1000 美元獎金;印度龐迪切里大學(Pondicherry University)與當地的教育傳播協會(CEC)簽訂備忘錄,以CC授權提供相關機構開放教育資源;「開放教育資源開發研究專案」(ROER4D)也在近日發表了報告,探討開放教育資源對於南美、非洲與東南亞地區的幫助;斯洛維尼亞也將以國家層級的力量推動開放教育資源。
美國推「誠實廣告」法案,要政治宣傳現出原形

臉書與 Google 上的政治宣傳活動日益複雜,隨著科技進步,廣告可以只推送給特定族裔、或支持特定議題的人,還不一定需要說明宣傳資金來源。美國議員研議「誠實廣告」法案,規範就算是臉書的一般貼文,只要背後有行銷、廣告預算,都得講清楚其為付費政治廣告,以及金主為何。
此外,還要建立廣告資料庫,說明廣告內容、目標對象、觸及人數等資訊,並以機器可讀的格式釋出。
擁有乾淨水源,不能只停在開放資料這一步

開放資料能如何更好?印度組織 DataMeet 與 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 合作調查全球開放資料索引(Global Open Data Index)的開放水質指標,對於南亞地區的公民團體究竟有何幫助。
調查指出,GODI 指標不能只講水質乾不乾淨,還要說清楚水質資料哪裡來、監控怎麼進行、以及由誰進行,讓公民團體有機會與相關單位更緊密地合作。長遠來說,是希望這些水質資料能發揮更大意義,像是提供決策者、資助者和 NGO 行動方針,以資料視覺化呈現水域與健康關係;甚至進行跨國比較,解決污染源問題。
坦尚尼亞為何變成開放政府的角力競技場?

非營利組織 Making All Voices Count 最新報告指出,9 月正式退出開放政府夥伴關係(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的坦尚尼亞,政府長期來對於開放政府總是理念支持多過實踐,且公民社會也對 OGP 相當冷漠或抱持懷疑。OGP 自己引述的報導則認為,坦尚尼亞退出 OGP 是因新領導人想擺脫前任總統的影響。
不過,儘管中央層級已經退出 OGP,由反對黨領導的西部小鎮烏吉吉(Kigoma Ujiji)市議會,仍保有地方層級(subnational)OGP 會員身分,因此在近日引起執政黨揚言解散。除此之外,草根組織 Tamasha與Oxfam仍努力在地方耕耘與 OGP 相關的議題,希望鼓勵公民參與監督政府的治理。
在布魯塞爾,公民科技讓 2 大分裂族群凝聚願景

在比利時,說荷語的佛萊明人(Flemings)和說法語的瓦隆人(Walloons)有著高度的族群分歧。Cabinet Citoyen & Burgerkabinet 計畫透過兩種語言的線上平台、線上討論工具 Synthetron,以及由荷語和法語代表各推派 150 人的公民團體,與文化青年部長、比利時法語區體育部長進行辯論,希望能凝聚出對首都布魯塞爾的共同願景。
結果發現,這兩個族群其實對布魯塞爾有相近的評價,也都意識到族群的分化過於強烈。透過討論,市民們點出了布魯塞爾未來的優先發展事項:他們期待政府在重要的議題上能發揮超越族群與市行政區的影響力,以及應投注更多資源在教育、基礎建設等。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