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雖然不是第一個結合AI與法律的實作者,但卻可能是第一個給人工智慧法律決策權的國家,在面對AI偏見等問題時必須特別小心。
整理撰文|林冠廷、陳廷彥
機器人法官即將問世,會做得比恐龍法官好嗎?

歐洲小國愛沙尼亞以數位化政府聞名,除了數位化的身分證服務、電子投票、報稅之外,該國政府更宣布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讓人工智慧取代真人法官作出判決。愛沙尼亞司法部已要求該國資料長 Ott Velsberg 的團隊設計機器人法官,以協助司法系統清理積存已久的大量案件。
今年稍晚後,測試中的機器人法官可能就會開始介入某些合約糾紛,並以7000 歐元以下的小額索賠糾紛為主。在機器人法官的運作模式中,兩造會上傳各種文件資訊,接著 AI 給出判決。如果不滿意判決,可以上訴給真人法官處理。愛沙尼亞雖然不是第一個結合AI與法律的實作者,但卻可能是第一個給人工智慧法律決策權的國家,在面對 AI 偏見等問題時必須特別小心。
俄羅斯成為下一個想離開網際網路的國家

俄羅斯正在測試新的技術:在網路運作的同時,讓自己的居民無法連上境外網站。與中國的網路長城不同之處在於,俄羅斯希望民眾完全無法連到任何境外的網站。俄國目前對於國外服務的依賴遠遠超過中國,也不像中國一樣可以自成一個網路生態圈,實際能否成功令人存疑。
不過俄羅斯長期以來對於言論自由的控管同樣不小,日前該國才通過法案,把「不尊重國家」與「假新聞」列為犯罪行為,而如果切斷境外連線的法案經過議會與普丁的簽署後,俄國的專制將進入下一個境界。
公民科技如何演變?25年資訊一次彙整

公民科技組織 Civic Hall 日前在巴黎的「2019公民科技影響力大會」發表了「公民科技場域導覽」,其中收集了 1994 到 2019 年間,2000 個不同專案的啟動時間,並按照類別排序,做成視覺化的圖表。在結果中可以發現,2017 年後相關專案的數量有下降趨勢,但 Civic Hall 特別指出,這只是指這段時間啟動的專案變少,並不代表整體運作中的專案在衰退。依照圖表撰寫的解釋性文章還沒出爐,Civic Hall 也鼓勵有任何想法的參與者跟他們聯絡。
從火腿族到「公民」app,緊急事件一網打盡

以往有一群火腿族活躍在社會四處,他們穿梭在社區大小角落用無線電交換各種情報。而隨著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公民」(Citizen)app 也應運而生。在軟體介面中,使用者會看到地圖,列出生活周遭值得警覺的大小事,諸如「捷運站火警鈴大作」或是「有人被計程車撞」等,並且可以當起「公民記者」即時上傳影像,再由軟體中介免費提供給電視臺。
「公民」可以帶給使用者更全面的情報,但可能也讓使用者與生活環境的關係變得充滿猜忌。過去亦有更激進,鼓勵使用者介入這些事件的軟體Vigilante,但很快就被蘋果下架。
用X光掃描老文件,重現千年歷史文字

X光除了上醫院用得到,也能拿來掃描歷史文件!物理學家Fauzia Albertin所屬的大型研究計畫 Time Machine,2017年使用X光掃描威尼斯人 Catharuçia Savonario 逾六世紀的遺囑。這份遺囑為三張紙摺疊起來而成,為了不要在開啟的過程中傷害文件,科學家使用X光掃描內容,再重現其中文字。除了老文件,歐盟不久前對 Time Machine 投資了 100 萬歐元,讓該計畫分析巴黎的古街道地圖,並利用 AI 解釋過去歐洲城市街道演變的原因。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