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只有 33 歲, 45% 平日是全職員工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

公民科技都是誰在做?這個法國人用個小研究一探究竟

Photo credit by Julien Carbonnell

法國研究者 Julien Carbonnel 詢問了來自來自全球各地的 100 名公民科技供應者,發現它們的創辦人或主要代表平均年齡只有 33 歲,資訊工程仍然是主要的背景來源,組織成員則有 45% 是全職員工;而更有趣的是,這些人當中超過六成都已經高度參與「線下」的公民行動或政黨活動。另外,在服務對象方面,有 31% 都提供服務給政府或社區領導人。

雷聲大雨點小,紐約「開放演算法」進展緩慢

Photo credit by Sam valadi , (CC BY 2.0)

2017 年底,紐約市議會通過美國第一條要求演算法透明性的法案,隨後成立了一個民間團體代表與專家組成的任務小組,要讓政府在決策時所用的演算法都攤在陽光下接受監督。然而,該任務小組運作至今仍未能發揮實質監督效果,引發激烈爭議。

其中一個爭議,就是市政府官員至今仍未能定義「自動化決策系統」(automated decision systems),也就是這個任務小組所要監督的對象。此外,小組成員也批評,這根本就是一個建議性質的機構,無法發揮讓政府負起責任的效果。

資料被偷偷傳出去?這個新工具讓你了解自己的智慧裝置

Photo credit by pubilc domain picture , (CC0 1.0)

隨著物聯網(IoT)科技日益發展,許多人都擁有了連結網路的智慧裝置,但你知道它們都在做什麼嗎?為此,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最近開發出了開源工具 IoT Inspector,讓你可以透過這個網頁 App 監控家裡的智慧裝置,都把資料傳到哪裡去。他們也藉此發現了一些可能的隱私問題,例如 Geeni 智慧燈泡就會每 30 秒傳送資料給中國公司「塗鴉智能」。

政府效能低落,科羅拉多州用資料解決難題

Photo credit by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CC Public Domain Mark 1.0 )

十五年前,美國科羅拉多州衛生服務局就曾經因為提供食物補助的時間過慢,被一些市民告上法院。為了解決這個長年的問題,他們後來開發出了「C-Stat」。這是一套根據資料的治理架構,它會先透過蒐集資料,指認各單位表現不好的地方,接著各單位就要提出每個月的改善方案;在接下來一年內,都要向上級報告執行進度。這樣一套架構,讓他們在 2017 年時,就已經可以幾乎百分之百在時間內提供必要的援助。

公民科技是什麼?國際組織邀你發聲

Photo credit by Code for all

國際公民科技社群 Code for All 在一篇文章中說明,公民科技是:人、科技、影響等三個元素的交會之處,是一種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個物件。為了把公民科技的內涵說得更清楚,他們發出募集,向公民科技的相關成員邀稿,希望彙整成一份文件,不只是定義公民科技,也要測量公民科技真正對世界的影響。讀者可以透過 Code for All 的 Slack 討論群組,或是電子郵件等管道投稿。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