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眾快速進出邊界,連護照都不用。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
直接撤掉海關櫃檯,新加坡預計推出全自動國境方案

2022 年開始,在新加坡出入境連護照都不用拿出來?新加坡政府野心勃勃地推出自動國境管理系統,希望透過虹膜、臉部等生物辨識,讓民眾快速進出邊界,連護照都不用。這項技術,也可以舒緩星馬之間陸路邊界的大量人潮。除了通關人別辨認,星國政府也希望透過資料分析判斷批准入境的風險。但是對於新加坡這個人權紀錄不佳的政府,究竟要怎麼保障國民與外國人的隱私,還要避免演算法對弱勢、少數族群可能存在的偏見,加上越來越多對於這類臉部辨識資料庫的質疑,未來將推出的這套系統,可能將面臨不同的挑戰。
圖書館如何用失竊資料發展服務?

在公共圖書館,書本被偷是常有的事。不過,透過分析失竊的資料,可能可以為圖書館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Open Data Literacy 就撰寫了一篇文章,舉出不同的資料使用案例。例如,圖書館可以將被偷竊的書本主題整理出來,提供給想捐書給圖書館的家戶,填補館藏被偷帶來的損害;在另外一個案例中,圖書館如果發現某些敏感主題的書籍常被偷,可以考慮把這些主題書籍的條碼給移除,雖然不見得會降低尋回率,但是卻可以讓民眾更容易獲得這些資料,並且增進彼此信任。
開放資料社群寫給法國總統的公開信,要求開放公共工程合約

七個開放資料組織共同聯名提出「我們呼籲法國起頭帶領基礎建設開放合約(open contracting)的推動,並降低不平等以滿足G7大會的目標」公開信,指出法國有1/3的預算是私人企業承攬的標案,卻缺乏公開資訊,造成嚴重的不平等。這七個組織指出了下列幾個因素,指出合約資料為什麼要開放:性別不平等,例如女性的企業所能獲得的標案較少;氣候;健康不平等;基礎建設設計;支援非洲的相關改革等。2024年巴黎即將舉辦奧運,連署組織呼籲政府把奧運的採購資料也公開給大眾檢驗。
原住民族的開放資料議題,我們應該怎麼談?

就算倡議已久,世界各國的原住民族依然受到打壓,自治權也不夠充足,尤其當全球大規模討論開放資料、數位民主時,幾乎沒有原住民族的聲音。為了讓族人可以確實有效地行使權利,開放與自身相關的資料非常重要。2019 年 RightsCon (數位人權大會) 就提出了這個問題。經過討論,整理出目前原住民族主要遇到的困境包括:自決權不足、原住民族智慧財產遭到侵犯、資料治理被國家把持、在決策的過程中族人不見得有充分的知情同意。針對這些,增進「原住民族資料主權」(Indigenous Data Sovereignty)顯得格外重要,而可以做的事情有:資料議題培力、建立非線上的資料系統、將資料系統去中心化、利用語言等途徑建立各地資料治理的基礎建設、建立社群。作為真正的在地主人,原住民權益不該只是樣板倡議,而是能真正在數位資料的世界,累積原住民族及其自然文化智慧的各樣資料。
開放政府,怎麼讓社會邊緣群體受益?

今年五月舉辦的開放政府夥伴關係(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年會,是全球一年一度的開放政府盛事。來自拉丁美洲人權中心(Latin American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CLADH)的Maria Fabiola Cantú 在參加這場年會後,試圖回應一個關鍵的問題:要怎麼確保開放政府的政策,對社會邊緣的群體有所幫助?
她在一篇 Medium 文章中,提出了三個答案:首先,開放政府政策必須包含更多制度化的公共參與空間,並讓弱勢群體也能參與公共決策;其次,透過這些參與機會做出的意見與建議,必須對政策有實質的影響;最後,開放政府的政策必須落實到地理上邊緣的區域。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