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資料是否被正確的保護,抑或早就成了科技巨頭營利的「數位石油」?
撰文 | OCF Lab - 編輯 | 耿璐
根據 We are social 研究統計,台灣人平均每天花費將近兩小時在社群媒體上面。台灣人的生活從人際關係、新聞、金額支付、遊戲等都與社群媒體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然而面對每天使用的平台你是否曾經閱讀過他們的隱私政策?你是否知道你的資料是否被正確的保護,抑或早就成了科技巨頭營利的「數位石油」?
OCF Lab 根據外國網站 Visual Capitalist 的圖表,檢視了幾個台灣人最常使用的科技網路服務的隱私政策,包括 Facebook、Google、Microsoft 與 Apple 並加上台灣人最常使用的 Line。需要注意的是,這份圖表完全根據「官方的公開隱私政策文件」所列舉,實際所收集的資料因技術或其他因素關係,跟政策可能會有差異,廠商也有可能刻意在隱私條款中隱瞞所蒐集的個資,而若要查核程式實際上會收集的資料,一般需要仰賴軟體逆向工程等技巧,複雜且曠日費時。


從圖表中可見,Facebook 的搜集範圍是最為全面的(這也部份是因為 Facebook 介面設定上所提供的可填寫內容較多),從姓名生日到使用裝置,基本上一舉一動 Facebook 都會知道。在最近 Netflix 上架的「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當中」,聲名狼籍的劍橋分析就是特別挑選對 Facebook 平台作為主要戰場來瞄準選民並牽動了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以及 2015 年英國脫歐兩個結果。 Facebook 在台灣也有相當高的滲透率和使用率,可以說 Facebook 的隱私條款是所有用戶最應該讀的條款。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 LINE,作為台灣人最愛用的社群平台之一,相比 Facebook 著重於時間軸 (timeline),LINE 以私人對話和群組為主,而且實際上可以只用電話號碼註冊,也不需要實名,許多選項可以選擇是否公開。建議 LINE 的使用者檢查自己的隱私設定。
不過,即使一個平台沒有收集某項個資,平台仍然有許多方法可以利用其他個資來推論。例如,平台即使沒有詢問使用者的性別,但其實仍然可以從使用者所追蹤、互動的帳號、專頁來推論使用者的性別。
當然,除了這些科技巨頭以外,數以萬計的手機應用程式、商業數位公司每個都可能存在隱私風險。例如上傳照片可以做一些特效修圖的應用程式,就有圖片個資被拿去訓練 AI 辨識的新聞。在今天科技進展飛速,除了在公領域對科技公司問責,個人也應該謹慎各種公司如何利用我們的數位足跡。
最後要問自己:你的資料還是不是你的資料?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