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工作者與業主共議聘雇條件,捍衛新型態勞工權益。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耿璐、郭景晏
不希望勞動條件公司說了算!共享經濟工人如何自保?

日前臺灣工安意外頻傳, UberEats、Foodpanda 等知名跨國外送平臺服務提供者,此時卻試圖規避僱用勞工所需付出的成本與義務,即使勞動部已經認定為勞雇關係,還是拒絕確認僱傭關係、善待旗下勞工。在歐美等國家,「平臺合作主義」逐漸興起,無論是經營清潔服務的 Up&Go、餐飲外送的 Mensakas、計程車服務 Eva,都開始納入類似合作社的機制,讓工作者可以一同協調工作條件。雖然合作社也常常出現剝削勞工的問題,但至少比起缺乏有效談判管道的商業公司,已是一大突破。
開放政府倒退嚕,亡羊補牢從開放資料做起

開放政府夥伴(OGP,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的 Robin Hodess 在 Apolitical 的一篇投書中寫道,在開放政府概念中,資訊知情權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各國政府開放的情況明顯下降,決策與議程間缺乏溝通,且認為開放資料與隱私權益有衝突,故當人民行使資訊知情權,請求政府公開資料時,政府往往不在合理的時間內回應或批准請求。
在這篇投書中,Hodess 強調政府不只立法,也要確實執行開放資料的法律,不讓「開放」淪為紙上談兵。同時,他認為隱私權與開放資料沒有衝突。雖然新科技常常遭到侵犯隱私的批評,但只要有適當的監管,開放政府並不會影響民眾權利。
商業公司退散!讓 .org 網址留給 NGO 自己管

常見的 .com、.org、.edu、.gov 等網址中,各自皆有不同意義。而多數由 .org 當結尾的網址,常常代表慈善與非營利組織。不過,負責管理全球 .org 網址分配的 Public Interest Registry,即將被販售給私人公司 Ethos Capital。美國 EFF 基金會等 26 個非營利組織已經聯名寫信抗議,強調 .org 網址的發展應該由 NGO 一起參與,且註冊與管理網域的機構若非可信的非營利組織維運監督,可能會利用 NGO 謀利。有些營利組織在這之前已經開始推動刪除 .org 網址的價格上限,藉機榨取金錢;也有組織試圖移除管理協議中的一些條款,好讓人更容易審查 NGO 的網路。
做盡壞事的 AI,真的能對社會帶來幫助嗎?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學者 Mark Latonero 投書科技媒體 Wired,指出許多 AI 慈善計畫想要解決社會問題,但常常出現弄巧成拙的狀況。舉例來說,Intel 試圖用 AI 判斷野生動物盜獵者,但是作者質疑在實際場景中,是否會有無辜民眾因為被 AI 辨識為盜獵者,無法舉證自清就被政府逮捕。
這些技術常常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只能治標不治本,甚至帶有 AI 原本就存在的種族、性別等偏見,讓弱勢居民可能在不受保護的狀況下遭到 AI 實驗計算,使其生活更為嚴峻。而這些大科技公司,在參與社會議題並希望為己謀利的同時,也常因缺乏人道主義或者救援知識,需要不時與專業的非營利組織結夥合作,才能達成應有效果,避免本末倒置造成其它社會問題。
新疆到底有多少集中營?維吾爾人用這張地圖讓你知道

透過研究 Google Earth 上的圖像,維吾爾族獨立運動組織「東突厥斯坦民族覺醒運動」在 11 月公佈了一份 Google Earth 地圖,揭露中國政府在新疆設置集中營、監獄、勞改營的可能地點,總數超過五百座。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設施大致上都有同樣的特徵:都是四年內新建的鐵製或混凝土建築,並且四周設有防止外界進入的保安措施。由於這份地圖中有許多先前未曾被揭露的關押場所,中國監禁維吾爾族人的可能遠超過先前媒體引述的一百萬人,而是上看三百萬人。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