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已成 Old-fashioned?專家告訴你 2020 開放政府夯什麼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郭景晏、李欣穎
新的一年,開放政府將走向何方?

去年是全球在性別差異、氣候變遷、公民權益與科技應用與監控的反思之年;行至 2020,開放政府有什麼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網路媒體 apolitical 訪問了開放政府與開放資料領域的專家,指出在新的一年,對機器學習與 AI 的熱潮會退燒,將焦點放在如何優化其技術和使用方式,並更加注重數位人權和隱私;開放政府會強調要包容更多元的聲音,並加強討論「女性主義開放政府」以及 LGBT 族群的參與;人們會用開放政府對抗氣候變遷、與爭取公民權利,並以群眾外包的方式跟政府要資料;開放政府的原則將被應用到科技平台,以及推廣到地方層級與政府科技(govtech)。
美伊衝突,「推特外交」即時解危機

近來在美軍巴格達國際機場空襲事件後,美國與伊朗之間的情勢劍拔弩張,儼然即將開戰,#WorldWarThree 也強奪推特熱門關鍵字。The Wired 評論家 Garrett Graff 指出,兩方最終沒有真正開戰,一個關鍵是兩方官員透過推特的即時溝通。1月7日晚間 21:32, 伊朗外交部長 Javad Zarif 率先在推特發文,聲明「我們不希望戰爭升級」;僅 12 分鐘後,川普也在推特發文,說「一切都很好!」(All is well!),暗示美國暫時不採取進一步行動。
作者認為,相比於冷戰時代,美蘇之間透過在白宮與克林姆林宮「熱線」溝通,雖然隨著科技進步,熱線也不斷從電報機、傳真升級為電子郵件;當代社群媒體即時快速的通訊模式,在面對國際危機時可能更有效率。
千呼萬喚始出來,國發會將訂定開放資料專法

臺灣中央政府從 2012 年推動開放資料至今,始終以《政府資訊公開法》作為指導法規,而未訂定針對開放資料的專屬法令,資料龐雜、格式沒有一致性的紊亂品質,民眾實在難以使用,等同並未真正」開放」。
在民間推動多年之後,今年國發會終於決定要制定開放資料專法,明確以金質、銀質、銅質作分級管理,規範哪些資料可以開放、收費標準與資料品質,並同時避免開放資料侵害個人隱私,符合歐盟對一般資料保護的 GDPR 適足性標準。為了訂定此一專法,國發會已開始召開座談會,預計於今年 8 月、9 月提出草案,送交行政院審核。
新的一年,我們要更重視開放原始碼的性別多樣性

目前美國勞工局數據顯示,專業開發者有 21.2% 是女性,但在一份 2017 年的 GitHub 開源調查中發現,該資料的調查基數只有 3% 是女性,剩餘 95% 受訪者皆為男性。綜合兩方觀察,即使有 68% 女性相當想貢獻開放原始碼專案,但在被詢問「是否能積極參與開源專案活動」時,僅 49% 的女性給予正面答覆,相較男性的 64% 來得低上許多。此份圖表與數據暗指,男性參與開源活動的積極程度,顯然不受該專案提供資源與資訊的多寡影響,也許是因開放原始碼專案多為男性開發者主導的緣故。
在 Matt Asay 於《TechRepublic》撰寫的文章中,他指出開源軟體是許多出色軟體的基礎,而且開發者的性別多樣性與技術多元性成正比,也會讓公司的業績更好。對於開放原始碼社群而言,更需要建立合適的機制,讓女性不至於被排除或淘汰,即可對社群產生正面的影響與貢獻。
不只有機器學習、資料科學,開源專案也是機器人的關鍵

2015 年以來,機器人工程師的職缺成長了 40%,與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不分高下。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機器人同樣也是靠著開放原始碼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專案為「Robot Operating System」(機器人作業系統),預估到 2024 年時將有 55% 的機器人使用此作業系統。ROS 最初是靠著學術界與愛好者協助發展,但隨著更多產業界開始使用,也發現其存在各種安全、結構或者網路連線品質問題。未來,開發者將推出第二代的 ROS,讓機器人變得更安全並適於各種商業級應用。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