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留地球,科技、雨林保存、原民尊重都不能少。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mahima (pxhere) 

生活中常見的煤碳,其實要花大地至少 3 億年才能自然形成。這個讓寒冷地區居民尤其賴以為生的物質,一經使用就會變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想要回收與再製,不僅曠日廢時更是所費不貸。「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提出,其實解決方法沒有這麼遙不可及,人們只要保護全球 5.4% 的土地,就能「碳」留地球。

天下合作專欄

「碳」從口入,牛肉竟然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兇手!?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franzl34 (pixabay) 

台灣最有名的「牛肉麵」、夜市裡滋滋作響的牛排、燒烤店中的和牛吃到飽;這些美食富足了我們的胃和心靈,卻是與工業排氣、汽車廢油並列為三大全球暖化的肇因。WIRE雜誌指出,農業排碳佔溫室氣體的 3 成,但在近一次的 COP26 氣候高峰會,各國政府卻未正式承諾進行改善。然而,科技可能會是解答嗎?

天下合作專欄

元宇宙世界來臨, Meta 更無孔不入侵蝕你的個人隱私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Meta (flickr) 

自從臉書在 2021 年更名為 「Meta」後,結合社交網絡和 AR、VR 世界的元宇宙概念引起世界軒然大波。這樣嶄新又蘊藏著巨大商機的計畫由科技巨頭 – 祖克柏提出,華盛頓郵報近期的報導內容劍指,不僅是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 Meta 更有興趣的是,跨越隱私界線來盜取更多關於你我的細微個人資料

天下合作專欄

「小熊維尼」解禁,智財到期,與四十萬筆音檔將進入公有領域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Mohit Pareek (Pixahive)

「公有領域」係指創作問世超過一定時間後,這份作品就可供所有人自由閱覽、複製、二次創作與傳播。在美國,法律規定作品問世後 95 年即可變成公用智慧財產,今年即將釋出的作品許多都意義深遠,包括海明威、小鹿斑比,還有常被拿來類比習近平的「小熊維尼」。

INSIDE 合作專欄

2022 年將通過的歐盟《數位服務法》,會是又一數位人權勝利嗎?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Social Media Platforms (Wikimedia Commons) 

歐盟標準一直都被認定為現今最嚴格的世界規範之一。尤其是 2015 年催生出的隱私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更是直接與間接了影響全球的隱私保護和網路壟斷現象。 2022 年 2 月初確立的草案(Digital Services Act ),即將正式提案;回首去年 10 月,數位人權團體曾警告此法案對數位隱私防護毫無益處,更可能成為言論過濾的最大武器,哪些條款引起大家的疑慮呢?

天下合作專欄

臉書的二次自我審查,是言論自由良方抑是又一道遮羞布?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TheDigitalArtist (Pixabay) 

從美國首都攻擊事件到元宇宙概念發表,過去一年,各界都指出臉書做為數位社群大佬,往往為了自身利益,棄公共責任和個人隱私於不顧。面對輿論壓力和指責,臉書 2020 年耗資 1.3 億美元企圖提供解決方案。一年多來,由 20 位成員組成的監察委員會共收到了 20 萬件申訴案,其中只有 18 件獲得裁決。到底,這個委員會意義何在?

天下合作專欄

不想社交「被祖」,聯邦式服務是網路自由的解藥?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Buffik (Pixabay)

又被「被祖」了嗎? Facebbok、Youtube 等線上社交平台越來越宰制我們的數位社交生活,他們往往是校長兼撞鐘,從平台開發到內容審查都可以一家獨大的自行決定。我們從使用、發文、分享到回應,開始被無理由的管制卻又拿他們沒辦法。聯邦式服務的發起是網路自由的新革命,以其中最有名的媒體服務 Mastodon 為例, Mastodon 開放自己的程式原始碼,讓用戶能架設自己的伺服器,打造獨特的社群空間,或可成為脫離社交巨頭掌控的良機?

INSIDE 合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