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之下也別忘了隱私,「臺灣社交距離 APP」打幾分?

作者 |翁佳驥
實習編輯 | 李柏均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於 5 月 13 日推出的「臺灣社交距離 App」,提供台灣地區使用者接收 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接觸通知,若收到通知,則表示曾與確診者在特定期間近距離接觸,App 會提醒收到接觸通知的使用者連繫當地衛生局,以減少傳染風險,並讓具有潛在感染風險的使用者,能進行居家隔離或自我健康管理等相應控制措施

等等,它會洩漏我的行蹤嗎?

「臺灣社交距離」畢竟是一款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的應用程式,既然試圖「追蹤」與確診者的「接觸」,必然會上傳使用者的足跡到某處,才能與確診者的足跡比對。然而,這樣做不就等於暴露使用者的隱私給他人嗎?

很快地,衛福部、專家達人乃至負責研發此 App 的  「AI Labs 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 都撰文解釋這個 App 的運作原理,AI Labs 亦將完整的技術白皮書公開放在存放程式源碼的 GitHub 平台上。「臺灣社交距離」的數據完全以「去中心化」方式傳遞,因此傳遞內容不會集中存放於同一處;再者,使用者的足跡資料會經過「去識別化」處理,也就是不會有人知道上傳足跡的確診者究竟是誰,因此不會發生如五股獅子會前會長到訪茶室,傳得人盡皆知的事件。此 App 的機制設計,也就是演算法,既能滿足疫調追查與比對確診者足跡的需求,亦可顧及個人隱私。

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