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變成獄卒,當科技在教育中變成侵害學生人權的工具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People (PIXNIO) 

對學生來說,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之一,即是原本的上學、考試全部變成從家裡的電腦上來進行。然而,學校和老師們看不到學生之下,竟衍生了許多程度不一的監控系統來「看見」學生。這樣的狀況不僅發生在美國,今年三月,清大也爆出了強制臉部偵測的考試系統的案例。

天下合作專欄

開放資料臺灣世界第一,NGO 買單嗎?

筆者:林冠廷、陳廷彥

開放資料是數位時代的民主基石,臺灣政府推動相關政策已逾 10 年,成果獲國際肯定,在「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世界第一。但亮麗的成績背後,有人批評「世界第一是因為政府很認真在看考古題」,開放文化基金會亦於《2014-2016 開放政府觀察報告》中,就資料品質、影響力、數位量能、資料治理等面向指出不足之處。過去至今,民間對政府開放資料有何期待?幾年間,政府回應了哪些民間需求與批評,又該如何改進?本文將簡述開放資料的政策發展歷史,並試圖以非政府組織的角度,幫助執政者於擬定未來開放資料政策時,更理解非政府組織之立場。

專文

【專題】開放政府、開放國會計畫,進擊的公民讓政治變得更公平!

「民主」不再是理想、「開放」不再是口號!

隨著臺灣政治歷程不斷成長,專斷的政令佈達、只與特定廠商或專家商討的政策已不再能敷衍民眾,但向上溝通的管道卻如此不便,以致對社會政治參與有強烈渴望的人民有志難伸。


然而,事情的轉機出現在 2019 年。

唐鳳政委辦公室與國發會從該年的 OGP Global Summit(暫譯:開放政府夥伴聯盟全球高峰會)回國後,開始著手規劃秉持透明、參與、課責 (accountability)、涵容(inclusion)四大宗旨的「國家行動方案」,致力讓臺灣政府跟進國際組織腳步逐步開放,並創造民間參與政策擬定施行各階段的契機,將原本單向聽取或甚至對立局面,轉為共存共榮、共同協商議政的合作夥伴關係。

究竟什麼是 OGP 組織?國家行動方案具體為何、要花多久達成?最重要的是,個人與民間組織該怎麼參與,發揮自己的公民責任和能力,偕同政府讓社會政策正向運行?

以下系列文章詳解疑惑,歡迎閱讀分享。

專文 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