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授權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的辯證與實務

筆者:林韋丞;編輯:OCF Lab

在智慧財產權相關規範之外,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揭櫫了權利歸屬及授予的嶄新領域。本文旨在探討原民傳智條例與 CC 授權的互動關係,試圖釐清如何以正確、正義且尊重原住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方式來處理文化物件的授權。

專文

傳統知識想開放共享,需從尊重原民脈絡開始做起

筆者:林冠廷;編輯:OCF Lab

去除殖民式思維與文化剝削!從創用 CC 概念延伸的「在地脈絡」專案,尊重原住民族的「集體傳承」的特殊性,保護其文化與創作成果同時,也做到 GLAM 的開放和應用。

(Photo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on 國家文化記憶庫 (CC BY-NC))

與世界多數國家相似,臺灣的智慧財產權與相關法律,最初僅針對「個人創作者」權益設計,並沒有考慮到原住民族的「集體文化傳承」慣習,導致世代流傳的文化成就容易落入「公共領域」,任憑他人誤用、曲解,對文化岌岌可危的原住民族產生更大傷害。

專文

取巧鑽漏洞!CC 授權因版本不同淪為「著作權釣魚」的獲利管道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林韋丞
圖片來源 |Eugene Kim (flickr)

CC 授權旨在降低複雜的授權機制,讓有意願開放作品 / 資料的創作者不用一一同意授權,同時也避免取用者苦無取得授權之管道而無法取用等等問題。關於 CC 授權的運用,舉例來說,若你曾剪接免費音樂或將圖庫素材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更甚者,引用維基百科的文字資料等等,你很可能就使用了「CC 授權」的素材。

CC 授權不僅讓授權更便捷,它也有多種授權模式。諸如要求使用人標註作者姓名,或不得使用於商業目的、需以相同方式分享、不得改作等,它們皆以圖像的易懂方式標示,讓授權者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授權,而取用者也能夠輕易地知道該在哪個範圍內取用。

然而 CC 授權終究是法律條文的形式。國外就出現了「著作權釣魚」的行為,利用十幾年前舊版 CC 授權的漏洞,試圖陷使用者於不義。

天下合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