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打造網路城牆的行動早在 2010 年初即開始。網紅實名制、限制匿名連線、設立黑名單……這些審查行為以網路主權為名,限制國民觸及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內容。
筆者|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2022 年的世界不但疫情綿延、戰火延燒,各國政府箝制言論、監控人民的消息也層出不窮。當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似前景黯淡,科技可以怎麼改變這樣的現況?科技樂觀主義者把希望寄託於比特幣、開放原始碼與公民科技,但比特幣市場的交易自由不等於政治上的解放;開源運動日益主流化之後,不但面臨監管漏洞的疑慮,也開始不見得為社會與環境正義服務;而小規模的公民科技專案,也無法與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匹敵——Elon Musk 收購 Twitter 只是再次反映了數位世界的高度權力集中化。也許只有透過強調資料自主、基礎設施公共化的「數位生態社會主義」式的徹底政治改革,公民社會才能真正重新掌握網路,讓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獲得自由。
部落客也被立專法!一起看看俄羅斯如何用法律箝制網路自由

烏俄戰爭期間,世界關注俄羅斯如何限制國內言論,封殺反戰倡議,並且隔絕西方報導。但根據全球之聲,俄羅斯在網路世界「製造另類現實」的舉動從 2012 年就已經開始。過去 10 年間,俄羅斯要求每日流量達到三千人次的「知名部落客」進行實名登記,用法律限制匿名 Wi-fi 網路與無記名 SIM 卡,他們還建立一個網路黑名單,要求網路供應商切斷這些網站的連線。俄羅斯當局以「網路主權」和 「打擊極端主義」為名,規定網路供應商需要使用深度封包檢測技術,不只審查使用者間的通訊內容,也防止國民連上政府不喜歡的網路服務,並在俄烏戰爭期間立法賦予政府封鎖 Facebook 與 Twitter 的權力。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嚴加打擊「境外勢力代理人」,強迫人權 NGO、獨立媒體、與選舉監察組織接受登記並列管其公開活動,內容甚至包括這些組織在社群媒體上的發言內容。
政府用間諜軟體監控人民,民主國家也不例外

商業間諜軟體的市場近年來蓬勃發展,產業的市值已經上看一百二十億美元。惡名昭彰的以色列間諜軟體 Pegasus 監控世界各地人權工作者的醜聞傳出之後成為眾矢之的,但其實四十五個國家的政府都購買了它,其中甚至包含許多歐美的民主國家。這類間諜軟體往往透過騷擾電話、簡訊或社群軟體的訊息來滲透目標,舉例來說,The New Yorker 就報導了西班牙政府監控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參與者的情況。由於缺乏國際規範,這類軟體雖然常常捲入國際訴訟,目前還很難全面清除,這對於社會運動與異議組織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戰火不停歇,比特幣是這個時代的出路嗎?

在國族主義熾盛、國家監控猖獗的今天,要怎麼抵抗國家過度膨脹的權力與武裝侵略?比特幣政策研究院(Bitcoin Policy Institute)資深顧問 Natalie Smolenski 認為,比特幣強調個人權利優先、國家為個人服務的精神,是這個時代的解方。她強調,由於比特幣崇尚個人財產權、點對點交易,不再倚賴權力集中的中央銀行,而能成為當代鞏固民主價值的跨國數位基礎設施,透過開源科技確保個人的自由。這也是為什麼如俄國和中國等極權國家不遺餘力的打擊虛擬貨幣。不過,擺脫了國家,比特幣市場中難道就沒有權力集中的問題?而市場交易的自由是否就等於政治的自由?這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思考。
我們能「監管」開放原始碼嗎?

今年初開源專案 Log4j 的軟體漏洞造成科技業大亂,許多人至今餘悸猶存,美國總統拜登更呼籲要強化資訊安全意識。根據 TechBeacon,目前出現了一種論點,希望國家立法管理開源生態。但這是否可能?資安專家 Jennifer Fernick 認為,管理開源開發者就像管理街頭塗鴉一樣困難。因此,起管理熱血且常常無償付出的志願者,不如管理開源軟體的商業使用者——例如要求這些使用者在販賣產品給美國政府時,必須符合特定的安全條件。另一位專家 Slava Bronfman 也指出,對於開源的監管應該針對使用開源程式碼的組織,而非創作開源程式碼的個人。應當要求使用開源軟體的組織在發現軟體漏洞時有對外分享義務。
開源之後,核電廠會更安全嗎?

當科技帝國扼殺了公民科技社群,反壟斷已勢在必行

過去十多年來,打造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公民科技」,是許多人心中透過科技改善政治環境的方案。Civic Hall 共同創辦人 Micah Sifry 長期以來都是公民科技的提倡者,但他最近也發文指出,公民科技的發展環境比起十年前來得艱困許多。由於 Facebook、Google 等科技巨頭的壟斷,即使有 Planetary、gobo.social 等有趣專案的出現,他們多半都難以規模化、與商業專案並駕齊驅。因此,Micah Sifry 認為我們需要有更強的監管環境遏止科技巨頭的持續擴張,如此公民社會的力量才能充分展現出來。
連推特工程師都無法了解推薦機制如何運作,Elon Musk「言論自由」之夢可否成真?

特斯拉執行長 Elon Musk 宣布惡意收購 Twitter 震驚科技與商業圈,根據華盛頓郵報,Musk 同時也宣示希望將推特推薦文章機制的演算法公諸於世,達到真正言論自由。但這麼巨大的宣稱,被許多專家視為過於理想。他們指出,機器學習演算法的程式碼即使公開,推特基於隱私因素仍然不能公開訓練機器學習的素材,使得大眾無法看到全貌;另外,公布這些資訊可能會使有心人士濫用演算法,讓特定言論更容易被大眾閱覽。而且即使推特有辦法處理前面的問題,仍然會被懷疑他們沒有全部公開,代表大家永遠無法真正信任這家公司。因此比起直接公開原始碼,這篇文章更支持推特內部持續進行機器學習的倫理研究,讓演算法更加公平、不帶歧視。
左翼媒體:數位生態社會主義才是解方
近年來世界各國陸續推出反托拉斯法案,希望透過降低市場壟斷來遏制科技巨頭的勢力。但是,光是反壟斷就能解決當前數位世界中的不平等嗎?左翼媒體 Roar 的專欄作者 Michael Kwet 認為,反托拉斯法案預設了只要回歸市場競爭一切問題就會解決,卻忽略了即使沒有一家獨大的公司,還是只有少數有權者能夠掌握我們每天使用的科技,也不能解決科技造成的環境污染。
為了根本解決問題,Kwet 提出了十點「數位生態社會主義」的原則,讓人們真正掌控社群媒體與個人資料,並讓科技為集體的利益服務。這十點原則包含:數位經濟要受限在社會與生態容許的範圍內、取消智慧財產權、實體基礎設施收歸公有、以政府補貼取代私人投資、讓網路去中心化、線上平台集體共享、資料的管控集體決定、禁止強迫廣告、社群治理軍隊與警察、終止數位落差。Kwet 認為,只有透過這種政治經濟環境的徹底改變,才能真正讓公民科技可長可久。
如果覺得我們寫得不錯,歡迎點選下圖幫我們按讚,按讚五次 OCF Lab 就會收到虛擬貨幣 LikeCoin 回饋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