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權團體呼籲拜登政府,不要過度數位制裁反而傷民

作者 | Lulu 耿璐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Freedom For Ukraine (Just Click’s With A Camera)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種種針對俄羅斯的抵制,尤其在網路和數位科技領域上,獲得了許多業者和政府的響應,像是台灣的華碩也宣告暫停俄羅斯之相關業務。然而,數位人權的相關團體也呼籲,軟體或網路的干擾及制裁,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民生數位系統,反而不利於最脆弱的人民們,更甚者,即使是針對戰爭發起國 – 俄羅斯、白羅斯,部分反戰的人民也因這樣的制裁而無法持續發聲和與外界串聯,反而更加深了俄羅斯的內部獨裁統治。

INSIDE 合作專欄

開放資料臺灣世界第一,NGO 買單嗎?

筆者:林冠廷、陳廷彥

開放資料是數位時代的民主基石,臺灣政府推動相關政策已逾 10 年,成果獲國際肯定,在「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世界第一。但亮麗的成績背後,有人批評「世界第一是因為政府很認真在看考古題」,開放文化基金會亦於《2014-2016 開放政府觀察報告》中,就資料品質、影響力、數位量能、資料治理等面向指出不足之處。過去至今,民間對政府開放資料有何期待?幾年間,政府回應了哪些民間需求與批評,又該如何改進?本文將簡述開放資料的政策發展歷史,並試圖以非政府組織的角度,幫助執政者於擬定未來開放資料政策時,更理解非政府組織之立場。

專文

2022 年將通過的歐盟《數位服務法》,會是又一數位人權勝利嗎?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Social Media Platforms (Wikimedia Commons) 

歐盟標準一直都被認定為現今最嚴格的世界規範之一。尤其是 2015 年催生出的隱私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更是直接與間接了影響全球的隱私保護和網路壟斷現象。 2022 年 2 月初確立的草案(Digital Services Act ),即將正式提案;回首去年 10 月,數位人權團體曾警告此法案對數位隱私防護毫無益處,更可能成為言論過濾的最大武器,哪些條款引起大家的疑慮呢?

天下合作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