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策院合作專題-【串連作品、引動社群】metadata 在未來內容時代的無限可能

本文為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開放實驗室 OCF Lab 合作企劃

從國外實例看 metadata 如何小兵立大功,發揮藝文數位化無限潛力!

作者:林冠廷(主筆);OCF Lab 與 文化內容策進院

(Photo by Max Langelott on Unsplash)

作為「資料的資料」,metadata(後設資料,也譯作「詮釋資料」)能將大量檔案進行索引、分類,並相互連結,協助知識傳播。包括生物、氣候、天文等科學研究機構,以及儲存了大量卷宗的司法單位等,已經開始在工作流程中導入metadata著錄,並發現這讓專業領域在管理方面如虎添翼。至於在文化領域,metadata更廣泛在營利與非營利的範疇為資料庫發揮了加值效果。

專文

文策院合作專題-【優先選用CC0】公眾授權方式百百款,資料愈開放就愈好用!

本文為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開放實驗室 OCF Lab 合作企劃

為讓數位化的資料達到最大的推播效益,除了將 Metadata 建好建滿,公眾授權更重要!本篇為您簡要分析,開放的 Metadata 如何讓資料更容易看得到、找得到。

作者:林冠廷(主筆);OCF Lab 與 文化內容策進院

(Photo credit by bsdrouin on Pixabay)

在蓬勃發展的當代創作環境中,使用數位工具保存、收錄、應用作品蔚為風潮,也讓創作者與閱聽者更加便利。無論是各種劇本、影音、圖書,都需要建置完善的metadata(後設資料,也譯作「詮釋資料」),妥善記錄資料庫中每筆檔案的名稱、年份、作者等基本資訊,幫助創作與閱聽者取用資料。如果沒有metadata,使用者想在資料庫中取用合適的檔案,將有如大海撈針,更耗費時間與心力。

專文

文策院合作專題-【數位資料庫任我行】認識 Metadata,找各類型典藏資料不再大海撈針!

本文為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CCA X  開放實驗室 OCF Lab 合作企劃

資訊爆炸的今日,博學強記不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即時找到正確、可靠的資料,往往更是工作上的決勝關鍵。Metadata,正是讓我們輕鬆撈到資料和加速數位資料鏈結的好幫手!

作者:陳廷彥(主筆);OCF Lab 與 文化內容策進院

(Photo credit by geralt on Pixabay)

想像你坐擁一個收有一千萬本書的圖書館,你要怎麼讓讀者可以輕易找到想要的資料?最基礎的一步,就是必須把這些圖書資料們的作者、標題、出版年份、出版者等內容一一記錄下來,才能進一步幫它分類,並讓讀者能利用這些描述館藏的基本資料,查到自己想要的書。
當今天這個館藏是圖畫、書刊、藝術品、數位影音等文化產物的資料,協助在線上索引和記錄文化館藏的「關於資料的資料」就是「Metadata」(後設資料,也譯為「詮釋資料」)。

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