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公民雙週報】製造另類現實!俄國言論審查法的十年養成計劃

俄國打造網路城牆的行動早在 2010 年初即開始。網紅實名制、限制匿名連線、設立黑名單……這些審查行為以網路主權為名,限制國民觸及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內容。

筆者|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2022 年的世界不但疫情綿延、戰火延燒,各國政府箝制言論、監控人民的消息也層出不窮。當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似前景黯淡,科技可以怎麼改變這樣的現況?科技樂觀主義者把希望寄託於比特幣、開放原始碼與公民科技,但比特幣市場的交易自由不等於政治上的解放;開源運動日益主流化之後,不但面臨監管漏洞的疑慮,也開始不見得為社會與環境正義服務;而小規模的公民科技專案,也無法與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匹敵——Elon Musk 收購 Twitter 只是再次反映了數位世界的高度權力集中化。也許只有透過強調資料自主、基礎設施公共化的「數位生態社會主義」式的徹底政治改革,公民社會才能真正重新掌握網路,讓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獲得自由。

週報

開放資料臺灣世界第一,NGO 買單嗎?

筆者:林冠廷、陳廷彥

開放資料是數位時代的民主基石,臺灣政府推動相關政策已逾 10 年,成果獲國際肯定,在「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世界第一。但亮麗的成績背後,有人批評「世界第一是因為政府很認真在看考古題」,開放文化基金會亦於《2014-2016 開放政府觀察報告》中,就資料品質、影響力、數位量能、資料治理等面向指出不足之處。過去至今,民間對政府開放資料有何期待?幾年間,政府回應了哪些民間需求與批評,又該如何改進?本文將簡述開放資料的政策發展歷史,並試圖以非政府組織的角度,幫助執政者於擬定未來開放資料政策時,更理解非政府組織之立場。

專文

當商業獲益遇上開放共享——從創用 CC 觀點談 NFT 熱潮

筆者:陳廷彥;編輯:OCF Lab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 NFT)可說是近幾個月來最火紅的科技趨勢,NFT 透過區塊鏈技術為數位作品建立專屬的身份標籤,讓收藏家在數位世界也可以買下藝術品的「原作」。許多藝術家都透過 NFT 賺進大筆鈔票,至今最昂貴的作品達到 9100 萬美金的天價。然而,NFT 的發展把「限量」、「買家獨享」的概念引入了本來可以無限複製的數位作品,這是否違背了開放原始碼社群強調的自由分享的精神?

專文

從西班牙到台灣,Pyrrha 開源碼計畫讓火神不再流淚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ArtTower (Pixabay)

臺灣每年皆有消防員為救災身故。面對多變的火災現場,西班牙有一群人,他們是護理師、消防員、工程師等,建造了「Pyrrha」程式,透過科技讓打火英雄能於火場減少傷亡。現這程式已成開源程式碼,人人都可以使用,讓全世界火神都不再掉淚。

INSIDE 合作專欄

【數位公民雙週報】臺灣要好好保護自己!中國駭客透過 Log4j 漏洞攻擊大型學術機關

開源套件 Log4j 重大漏洞事件不斷延燒,由於其應用廣泛程度極大,因而受害者無數;中國駭客組織更趁機攻擊各國學術機關,進行情報蒐集等活動。內文收錄目前被 Log4j 影響之受害者清單。

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臺灣資訊人員或許比其他人都需要立刻修補 Log4j 漏洞

(Photo credit by CeruleanSon on Pixabay)
週報

開源、監控、疫情-2021 年全球數位人權圈的大事紀回顧

OCF Lab / 撰稿與編輯

2021 年即將結束,儘管這兩年被 COVID-19 打亂了腳步,OCF Lab 關注開放文化的腳步從不停歇。

那麼,今年的開源與數位人權有什麼大事紀呢?OCF Lab 精選出 14 篇精彩好文,在 COSCUP 和 SITCON 時與大家分享,並邀請參與者票選出他們心中最感興趣、認為最重要的前三篇文章。票選結果顯示讀者最關心的三大關鍵字為:開源、監控、疫情。就讓我們藉由這三大關鍵字,邀請大家用五分鐘的時間,一起回顧 2021 年科技與社會有什麼重要議題?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圖片來源:Freepik
專文

【數位公民雙週報】工作 996,生病 ICU!雲端試算表成為中國工程師最新自救手段

不合理的工時與薪資,讓中國的科技業工作者自力救濟,共享雲端表格,公開企業的薪資、工時、內部情況等,期許有更公開、透明的就業環境關係與平衡的勞資關係。然而此表格仍逃不過被消失命運,已在騰訊下架。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中國版 Glassdoor 慘遭下架

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