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的二次自我審查,是言論自由良方抑是又一道遮羞布?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TheDigitalArtist (Pixabay) 

從美國首都攻擊事件到元宇宙概念發表,過去一年,各界都指出臉書做為數位社群大佬,往往為了自身利益,棄公共責任和個人隱私於不顧。面對輿論壓力和指責,臉書 2020 年耗資 1.3 億美元企圖提供解決方案。一年多來,由 20 位成員組成的監察委員會共收到了 20 萬件申訴案,其中只有 18 件獲得裁決。到底,這個委員會意義何在?

天下合作專欄

不想社交「被祖」,聯邦式服務是網路自由的解藥?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Buffik (Pixabay)

又被「被祖」了嗎? Facebbok、Youtube 等線上社交平台越來越宰制我們的數位社交生活,他們往往是校長兼撞鐘,從平台開發到內容審查都可以一家獨大的自行決定。我們從使用、發文、分享到回應,開始被無理由的管制卻又拿他們沒辦法。聯邦式服務的發起是網路自由的新革命,以其中最有名的媒體服務 Mastodon 為例, Mastodon 開放自己的程式原始碼,讓用戶能架設自己的伺服器,打造獨特的社群空間,或可成為脫離社交巨頭掌控的良機?

INSIDE 合作專欄

德國選戰之後!跟我們一起驗收 FB、YouTube、Telegram 內容管制成果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川普支持者佔領國會最終釀成悲劇,「社群媒體失能的內容管制」在此事恐怕「功不可沒」。事後社群巨頭做了許多亡羊補牢的措施,真的補得起來嗎?

作者:陳廷彥 | 編輯:OCF Lab|

(Photo credit by FelixMittermeier on Pixabay)

近年來,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平台助長不實資訊與極右派勢力,已經是眾所週知的現象。COVID-19 肆虐全球期間,社群媒體成為反疫苗論述的溫床;而去年美國大選後,落選總統候選人川普的支持者在網路上散佈選舉作弊的不實資訊,最終釀成佔領國會、反對新總統上任的行動,更是最血淋淋的案例。
研究者發現,不實訊息在 Facebook 上能吸引更多使用者互動,而 Twitter 的演算法也放大了保守勢力的聲音。

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Facebook、YouTube 等公司都祭出了新的內容管制措施,希望多少能滅火。不過,這些措施真的有用嗎?

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