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權團體呼籲拜登政府,不要過度數位制裁反而傷民

作者 | Lulu 耿璐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Freedom For Ukraine (Just Click’s With A Camera)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種種針對俄羅斯的抵制,尤其在網路和數位科技領域上,獲得了許多業者和政府的響應,像是台灣的華碩也宣告暫停俄羅斯之相關業務。然而,數位人權的相關團體也呼籲,軟體或網路的干擾及制裁,可能會影響到當地的民生數位系統,反而不利於最脆弱的人民們,更甚者,即使是針對戰爭發起國 – 俄羅斯、白羅斯,部分反戰的人民也因這樣的制裁而無法持續發聲和與外界串聯,反而更加深了俄羅斯的內部獨裁統治。

INSIDE 合作專欄

【數位公民雙週報】製造另類現實!俄國言論審查法的十年養成計劃

俄國打造網路城牆的行動早在 2010 年初即開始。網紅實名制、限制匿名連線、設立黑名單……這些審查行為以網路主權為名,限制國民觸及政府不喜歡的資訊內容。

筆者|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2022 年的世界不但疫情綿延、戰火延燒,各國政府箝制言論、監控人民的消息也層出不窮。當我們身處的世界看似前景黯淡,科技可以怎麼改變這樣的現況?科技樂觀主義者把希望寄託於比特幣、開放原始碼與公民科技,但比特幣市場的交易自由不等於政治上的解放;開源運動日益主流化之後,不但面臨監管漏洞的疑慮,也開始不見得為社會與環境正義服務;而小規模的公民科技專案,也無法與科技巨頭提供的服務匹敵——Elon Musk 收購 Twitter 只是再次反映了數位世界的高度權力集中化。也許只有透過強調資料自主、基礎設施公共化的「數位生態社會主義」式的徹底政治改革,公民社會才能真正重新掌握網路,讓人們透過數位科技獲得自由。

週報

大學教授變成獄卒,當科技在教育中變成侵害學生人權的工具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People (PIXNIO) 

對學生來說,疫情帶來最大的影響之一,即是原本的上學、考試全部變成從家裡的電腦上來進行。然而,學校和老師們看不到學生之下,竟衍生了許多程度不一的監控系統來「看見」學生。這樣的狀況不僅發生在美國,今年三月,清大也爆出了強制臉部偵測的考試系統的案例。

天下合作專欄

OCF Lab 正式結束營運聲明

各位長期、短期、路過看到 OCF Lab 的讀者們,難得一次的正式聲明,結果是要跟大家 bye bye 說再見,是的,OCF Lab 將在 4 月 30 日正式結束營運。

OCF Lab 是在 2019 年 7 月 1 日誕生,由開放文化基金會獨資創立,而在那之前,團隊不少成員就已經在 g0v.news 平台跟大家分享科技 v.s. 社會的的各類議題。從 2019 年至今,OCF Lab 共發佈了 82 篇數位公民週報,158 篇中英文專文和相關翻譯文章。

這一路上,我們從開放原始碼、開放資料等基礎議題,一路跟大家分享到更多元和廣泛的數位人權、網路自由、資料隱私、審查監控、公民科技各類數位時代社會現況,而在 COVID-19 疫情這幾年,數位防疫更成為不可不知的新話題。

雖然在接近三年的期間,OCF Lab 探索了許多主題並累積了不少經典文章,但對於主要團隊開放文化基金會 (OCF) 來說,在經營類媒體的資訊平台這方面,我們還是深感不足。不論是編輯能量或是報導觸及度,皆因其非基金會的專業而遲遲未能拓展,因此決定將終止 OCF Lab 這個類媒體專案,將科技 v.s. 社會相關議題的關注能量,回歸到開放文化基金會本體,以更深化且廣泛的人才培育、倡議、組織合作來推動開放科技,也希望藉由更多元的活動,將科技議題的反思及討論帶到大家的身邊。

支持 OCF Lab 的各位,在此跟大家說聲 bye bey 再會。
接下來,人員將回歸基金會本體,讓我們一起在開放文化基金會見!

———————–

– OCF Lab 文章:我們的文章都是 CC 相關授權條款,歡迎盡情取用分享。
– OCF Lab 官方網站:將停止更新,網站將維護至少一年作為大眾可用的知識資料庫。
– OCF Lab 臉書粉絲專頁和 Twitter:將停止運用和更新,後續更多資訊,歡迎請見 OCF 官方帳號。

———————–

[ 回顧 OCF Lab 精彩系列 ]

📅 數位公民週報 >> Read All
每次五則全球重要科技新聞摘要,是 OCF Lab 最早的指標系列,想要快速吸收新知就從這開始。

📝 合作專欄 >> 獨立評論專欄 Read All /  INSIDE 專欄 Read All 
OCF Lab 與媒體夥伴合作,除了固定每月於外部平台刊登專欄文,該文章也都有在 OCF Lab 分享刊出。

💻 專文 >> Read All
針對各項開放科技重要議題,包括 Lab 編輯群、記者、合作作者撰寫了許多文章,包括多組系列文章:

🌏 英文文章 >> Read All
除了吸收國際新知,臺灣重要議題也有英文版文章跟國際分享!

INFO

與病毒共存下,各國的疫苗護照還有在用嗎?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Covid-19 vaccine passport application concept (Marco Verch) 

「與病毒共存」已經是全球的共識,即使是在曾信奉「清零」原則的台灣和周遭東亞地區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氛圍下,疫苗護照已經是過時的產物,其他國家是怎麼慢慢的改變政策讓疫苗護照退場呢?

天下合作專欄

【數位公民雙週報】血汗開源?過勞的貢獻者們掛冠求去,形成資安風險。

熱情開發者所貢獻的開源軟體被企業拿去盈利,使多數開發者無法獲得公平報酬。公器私用的現象不只有違開源社群共享互惠的初衷,也讓許多開發者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開源開發者的怒吼沒有人聽見

(Photo by Karolina Grabowska on Pexels )

週報

開放資料臺灣世界第一,NGO 買單嗎?

筆者:林冠廷、陳廷彥

開放資料是數位時代的民主基石,臺灣政府推動相關政策已逾 10 年,成果獲國際肯定,在「全球開放資料指標」排名世界第一。但亮麗的成績背後,有人批評「世界第一是因為政府很認真在看考古題」,開放文化基金會亦於《2014-2016 開放政府觀察報告》中,就資料品質、影響力、數位量能、資料治理等面向指出不足之處。過去至今,民間對政府開放資料有何期待?幾年間,政府回應了哪些民間需求與批評,又該如何改進?本文將簡述開放資料的政策發展歷史,並試圖以非政府組織的角度,幫助執政者於擬定未來開放資料政策時,更理解非政府組織之立場。

專文

當商業獲益遇上開放共享——從創用 CC 觀點談 NFT 熱潮

筆者:陳廷彥;編輯:OCF Lab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 NFT)可說是近幾個月來最火紅的科技趨勢,NFT 透過區塊鏈技術為數位作品建立專屬的身份標籤,讓收藏家在數位世界也可以買下藝術品的「原作」。許多藝術家都透過 NFT 賺進大筆鈔票,至今最昂貴的作品達到 9100 萬美金的天價。然而,NFT 的發展把「限量」、「買家獨享」的概念引入了本來可以無限複製的數位作品,這是否違背了開放原始碼社群強調的自由分享的精神?

專文

【數位公民雙週報】守住啊!維基百科因新增「俄國入侵」條目遭俄羅斯發布封鎖警告

眾人合力、公開透明的維基也淪為俄羅斯資訊戰戰場!俄羅斯維基因入侵等字詞和列出俄軍傷亡人數而被威脅封鎖,因此引發更多平台與媒體合力抗爭,呼籲同行勿順從惡權。

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維基百科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描述,被俄方當作「非法散布資訊」

(Photo on Link)
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