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技(civic tech)在近年逐漸成為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透過每週精選 7 篇文摘,g0v.news提供關於開放政府、公民參與、公民科技社群等最新動態與議題,讓您快速掌握全球civic tech新聞與趨勢!
整理撰文.上官良治
責任編輯.吳廷勻
線上微影展:9 部影片看見開放網路的未來

英文有句諺語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麼辦場影展呢?7/29 美國影像傳播公益組織「屋頂電影」(Rooftop Films)和摩茲基金會舉辦了一場「網路正向性:網路健康短片微影展」影展,透過九部短片看見網際網路走向自由開放的困境,或即將發生的反烏托邦世界。
九部影片中包括曾飾演史諾登(Edward Snowden)的喬瑟夫.高登 – 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討論網路隱私權、長輩如何培養資訊素養、線上聊天室戀情的美好與局限、以 AR 技術逛超市的體驗、從一家披薩店看失去隱私權的世界、《紐約時報》在川普執政後如何尋找社會真實、透過手機定位功能蒐集個人資料的一週實驗⋯⋯等。
從臨床走向開源平台,醫學院學生變數位知識貢獻者

8/9~8/12 為期四天,維基媒體於加拿大蒙特婁舉辦了國際年會「為維基狂」(Wikimania),其中 8/10 的 Wiki Project Med 探討醫學相關的開放知識議題。在會議開始前,參與式醫學學會部落格發表了近 20 年來,醫學與其他領域專家的互動成果。
其中「維基醫學專題三年有成:臨床醫師主動貢獻數位知識」一文,描述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阿敏.阿贊(Amin Azzam),從 2014 年起開課教導醫學院學生撰寫維基百科醫學內容條目的課程。這堂課每年開授,並讓學生針對點閱率高、但品質還不好的醫學條目進行編修,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其他學系如藥學系,以及澳洲、以色列的大學也開設類似的課程。目前共有近 300 位醫學相關學生參與撰寫條目。
一個教授在開源平台發起協作,讓醫學院學生開始主動參與維基百科的社群,未來醫學資訊在專家與公民之間,會演進成什麼樣的互動方式呢?
德國終於通過《開放資料法》!背後動能是什麼?

德國歷時四年的努力,在七月中旬終於正式通過《開放資料法》。此役成功,始於 2013 年 9 月的一次遊說,提出德國政府應公開承諾立法《開放資料法》;然而,多年來開放資料一直都不是政府立法的優先項目,直到 2016 年歷經一系列的社群討論與圓桌會議,認為政府開放資料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整個立法動能才逐漸加溫,終至今年五月在一場立法馬拉松中通過。
儘管得到初步成果,但德國目前的《開放資料法》仍有不足,例如只涵蓋表格類的資料而沒有納入文書類的政府文件,以及僅適用德國聯邦政府而未涵蓋全國地方政府的資料。
為民服務的公僕們,變成機器人了!

近來美國許多地方政府開始採用聊天機器人(Chatbot)來提供更全面的市政服務。堪薩斯市府臉書粉絲專頁的聊天機器人,能夠引導使用者進入並使用市府的開放資料入口頁;洛杉磯市的機器人則可以發揮則較複雜的功能,能夠引導使用者解決使用市府網站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甚至能協助填寫表格或設定電子郵件通知。
北查爾斯頓市的設計思維又不同了,它們的聊天機器人不只能夠服務有智慧型手機的市民,透過不同介面功能,仍大量使用文字簡訊的民眾也可以獲得聊天機器人的服務。甚至在密西西比州,透過聊天機器人還能進行線上交易。
當越來越多聊天機器人代表政府來為民服務,比起傳統的公家單位,將更低成本、高效率。
他在緬甸深耕,教記者如何用數字找真相

30 歲的閻曩歐(Yan Naung Oak),現為仰光資訊科技創新中心 Phandeeyar 資深顧問,他的主要工作是是協助公民組織、記者、企業等,如何善用資訊科技。在 2015 年緬甸大選時,他是第一位帶領記者以資料新聞學的概念進行選舉報導,選後也持續培育當地媒體工作者。
長期以來,緬甸人民已經學會對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保持高度存疑;但這不代表就不該努力搞懂這些數據。閻曩歐分享了在緬甸製作資料新聞時,可以從哪些公私部門蒐集有用資料,記者也應該多與技術人員合作,從數據中挖掘真相與故事,「透過資料讓讀者看見現況的整體樣貌,對於像緬甸這樣的國家而言,這是至關重要的,」閻曩歐說。
揭開菲律賓馬可仕政權假面的維基戰士

菲律賓前獨裁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家庭,一直是菲律賓政治背後的幽靈,直到去年、尤其在馬可仕被下葬於英雄墓園時,維基百科上的「馬可仕」網頁,編修條目突然大增,過去十年平均只有 300 次的編修紀錄,但 2016 年達到 1328 次。維基百科編輯志工納薩雷諾(Carlos Nazareno)察覺此一現象,發現背後不僅有人積極編修,內容甚至有過度美化、不真實的竄改、操控事實等現象。
納薩雷諾花了好幾個小時,刪除不真實的內容、修正大量史料上的錯誤,並附上正確出處。針對這場來來回回刪除、修正、補充的「維基編輯戰」,納薩雷諾形容說:「這個過程有點像是在玩沙⋯⋯,你好不容易建立起一個沙堡,然後另外有個小孩過來,一腳把沙堡踢爛。」
然而這個行動在此時至為關鍵,因為馬可仕家族近來積極尋求政治復出,同時也擔心現任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會沿用這種手法。
靠群眾合作與 AI,要讓川普聽人民的聲音施政

今年四月,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決定縮減或撤除美國 27 個國立紀念區(National Monuments),內政部長萊恩.岑克(Ryan Zinke)表示將對此徵詢公民意見,再來調整政策。結果公民表達踴躍,有高達 140 萬筆的留言;這該如何進行檢視呢?美國自然保育非營利組織「荒野學會」(Winderness Society)非常希望岑克能兌現承諾,於是決定借助「群眾審核」的方式,幫助內政部長看完這上百萬筆的意見。
荒野學會和一家小型的人工智慧公司 Key-Log Economics 合作,這家公司去年曾協助整理 2870 筆針對美國聯邦能源委員會輸油管計畫的公民諮詢。這次的專案除了找來更多志工進行分類建檔,也利用人工智慧取樣比對的技術,隨機抽取三萬筆評論進行統計分析,同時其他包商也提供機器學習工具,解析這 140 萬筆評論。
整個分析工作將在三週內完成,荒野學會想要藉此次行動,徹底檢核川普政府是否將會依照岑克的承諾,依據公民意見來處理紀念區存廢政策。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