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公民參與的模範生——巴西,正在經歷最嚴重的政治危機,看巴西公民科技組織如何扭轉崩壞情勢;在非洲、紐西蘭、美國、捷克,各式不同的公民科技專案正在實踐開放政府。當你也實踐開源精神,作為開源軟體開發者,注定只能「安貧樂道」?
整理撰文|林冠廷、陳廷彥
在政治崩壞的巴西,公民科技如何讓小市民保持希望?

巴西目前正在經歷最嚴重的政治危機,貪腐橫行、開放政府政策每況愈下;在 2018 年的大選來臨前,巴西人民是否仍能保有影響政府決策的希望?近期釋出的紀錄短片《Nossas: a lab of other futures》告訴全球觀眾:儘管面對艱鉅的政治情勢,巴西的公民科技組織 Nossas 仍為日漸困難、卻也日漸重要的公民參與保留了一線曙光。
在 2011 年創立之後,Nossas 透過與各地的地方社群合作、開發有助動員的科技工具,致力協助市民們發起公民行動,至今已經改變超過一百個政策。過去幾年,他們已促成里約熱內盧政府設立專責失蹤人口的政府部門、阻止公立學校因里約奧運被關閉、抵擋聖保羅政府拆除遊民遮風避雨的設施;近來他們則推出女性主義機器人 Beta 鼓勵倡議性別平等的行動,更協助貧民窟的住戶參與政府決策及檢舉政府的不當施政。
開源軟體開發者,注定只能「安貧樂道」?

開源軟體應該是免費的?這個假設似乎牢不可破,除非透過捐贈(但效益奇差無比),或是收費授權,例如升級為專業版或企業版;然而,不是每個開發者都擅長商業經營。
貝瑞(Eric Berry)便發起 Code Sponsor 平台,協助開源軟體開發者在其GitHub說明文件中置入「合乎道德」的廣告(不蓋版、須和軟體相關、不蒐集個資),短短四個月累積 1600 多名開發者加入,統計到12/3,共有 711 萬次廣告曝光、3.5 萬次的點擊,創造營收 2.4 萬美元、獲利 1.2 萬美元,其中開發者們獲得 1.1 萬美元。
然而,GitHub 認為此舉違反了使用條款,貝瑞因而在 12/8 結束平台。到底是什麼問題,讓開源軟體開發者注定只能「安貧樂道」?貝瑞認為,除非開發者願意改變心態去建立業務,要不就是 GitHub 有一天能鬆綁政策。
花1.3億資助哪些團體?紐西蘭首都用開放資料說明白

紐西蘭首都威靈頓市議會每年總花大錢資助民間組織,但灑出去的錢都到了哪裡,一般市民卻不得而知。為了讓市民跟組織清楚高達 460 萬美元(約新台幣 1.3 億元)的資助金運用狀況,威靈頓市議會去年起開啟一系列開放資料計畫。
有別於以往總是由政府自己先做好 App,威靈頓是由市議會團隊先開放資料,再邀請市民參與 GovHack 競賽開發應用程式,不但讓釋出的資料更豐富,也使資料的應用有更多可能。另外,市議會也創建資料平台 The Divvy,讓社會各界能輕易根據地區、資助類別等項目了解資助情形。
邁向透明政府,非洲各國正急起直追

「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等機構舉辦的「透明數位獎」(Digital Award for Transparency)在 12/8 頒獎,「開放資料」、「公民參與」與「反貪腐工具」三大類別的冠亞軍,分別由突尼西亞、布吉納法索、馬達加斯加、塞內加爾的六個團隊獲得。
其中,突尼西亞的 Cabrane不但公開政府大小公共建設的資訊,還讓市民可以自行提出新的建設計畫;同樣來自突尼西亞的國會監督平台 Al Bawsala 彙整公開議員的問政表現(如提案、投票紀錄與出席率)、各城市政策現況及各部門收支資訊;布吉納法索的 Présimètre 整合各種政策相關資訊,並協助各公民團體的資訊分享與互助合作;塞內加爾的 Africa Check是非洲首個事實查核組織,透過積極檢查非洲各國公眾人物的言論,致力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馬達加斯加的反貪腐工具 Tsycoolkoly 利用視覺化指標呈現十大行業的賄賂情形;塞內加爾的 P.A.S.C.O 則彙整西非各國與貪腐相關的法案、報告與判決,成為對抗貪腐的有力工具。
城市空地怎麼用?讓 10 萬公民自己決定!

在迅速拆除許多閒置房屋之後,印第安納州的南灣市利用 ArcGIS Hub 等創新工具分析市民對空地的使用需求。這個工具結合數據與地圖繪製技術,可以讓市民對個別空地提出規畫,也可以下評論,甚至透過社區實地參與來落實許多點子。
除了科技工具之外,執行團隊也強調面對面溝通,讓居民知道自己的意見確實重要,也可以確保無力負擔科技產品的居民能夠表達想法。
捷克開放資料競賽冠軍:監督國家怎麼花錢

捷克第五屆開放資料競賽(Společně otevíráme data),今年的冠軍應用程式「國家看守者」(Hlídač státu)將政府契約系統(registry of contracts)與政黨政治獻金資料連結,以全面、易懂的方式監督國家與公司之間的關係。其他得獎的作品,包含使用者政治立場與議員投票意向比較系統、空屋查詢系統、開放地圖、國中生做的即時開票資料視覺化系統等等。
拘留所有沒有侵犯人權?美國規定要公開資料

美國在憲法權利中心等組織的訴訟之下,法院判決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須公開美國拘留所的地點、人數等基本資訊。政府之所以不願意主動公開,可能是因為據資料顯示,有不少拘留所不符合最新的標準,卻又未經國會監督。這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為拘留所裡常有虐待等情事。
這份資料也佐證川普上任後,拘留與驅逐移民的狀況確實有所提升:在 2017 年,有 25% 的拘留所是新的或再簽約;平均日拘留人數也較 2015 年上升了 10000 人。
責任編輯:吳廷勻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