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度到英國, 「把醫院搬進手機」 成為事實。
文/林冠廷
想像一早起床,發現喉嚨卡卡、頭昏腦脹,想出門看醫生,卻因為太虛弱而無法出門?
就算身處都市,都可能有各種因素導致生病的人無法親自前往醫院,更不用說交通不便的病患。印度當地新創團隊 mfine 想出一個解決方案:「把醫院搬進手機」。
在 mfine 的介面中,使用者只要填入症狀,軟體就會在配合的 80 間醫院中搜尋出適合的醫師,隨即可以展開線上問診。配對到開始對話所需的等候時間,mfine 宣稱只要一分鐘。
除了可以縮短「掛號」到問診之間的等候,mfine 更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透過用戶輸入的症狀推測疾病,降低線上傳輸與人工帶來的出錯機率。同時,mfine 也提供到府實驗室測試服務,讓使用者減少需要親自前往醫院的機會。

在線上「看」完醫生後,如果用戶人在印度南部大城邦加羅爾或中部的海得拉巴,處方藥還會在 60 分鐘之內送到病患手上。諮詢費則因地而異,在邦加羅爾與海得拉巴每次是 450 盧比,約台幣 203 元,與親自到醫院問診的金額差不多。
類似的服務,英國政府也在嘗試。英格蘭健保服務(NHS England)甚至宣示,將讓所有病患在後年之前都能享受線上與視訊醫療。
他們首先與倫敦市區的五家健保診所合作,以巴比倫健康公司(Babylon Health)的軟體為基礎,推出「掌上家庭醫師」(GP at Hand)服務,提供給在倫敦市中心生活或工作,並享有健保資格的民眾。
與 mfine 不同的是,NHS 系統中每人只能註冊在一位家庭醫師(GP)的名下,因此病患需要把病歷從原本的醫療機構移轉給「掌上家庭醫師」診所。移轉後,線上看病不但免費,也可以親自前往「掌上家庭醫師」診所看醫生。
對於習慣冗長等候才能看到醫生的英國民眾而言,「掌上家庭醫師」主打線上等待幾分鐘就能看到家庭醫師,成為嘗試新服務的一大誘因。
印度行、英國行,那台灣行嗎?衛福部在 2018 年 5 月公告新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鬆綁通訊醫療的使用者限制,除了原本的偏鄉、離島,還開放急性住院者出院三個月內的追蹤、長照慢籤持有者、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法令」的病人、外籍病人等。粗估受惠人數五百萬,不是人人皆可使用。
遠距醫療雖然幫助病患省下不少時間,但也並非解決台灣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萬靈丹。除了病歷雲端化可能帶來的個資問題懸而未決,透過手機進行的文字對談、隔空視訊,亦存在把複雜的醫病關係簡化成醫療意見諮詢的疑慮。若出現醫療疏失,責任歸屬也更加難以處理。
英國護理品質委員會(CQC)兩年前指出「掌上家庭醫師」在某些方面不夠安全,導致巴比倫公司與委員會對簿公堂。雖然在 5 月 22 日的一份報告中,除了「效率」指標被評為「需要改進」之外,委員會決定給予「掌上家庭醫師」其他四個評分項目的好評,但「掌上家庭醫師」於英國醫界仍然毀譽參半。
此外,mfine 與「掌上家庭醫師」在使用者端的評價之所以不錯,可歸功於軟體介面考慮使用者體驗,不僅設計美觀,操作過程的迴響也多為正面。不過,台灣政府的外包文化,導致官方軟體品質往往不佳。考慮到許多病患未必精通手機操作,假若再推出難用的遠距醫療軟體,會用且想用的人必然變得更少,替代實體醫療的美意也會大打折扣。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同步刊載於《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