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幾個「誤導」AI 的評論後,就可以降低判定成功的比率。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耿璐、郭景晏
AI 也會被騙?善加利用 AI 弱點,保護個人隱私
惡名昭彰的「劍橋分析」曾經利用臉書使用者的公開資料,分析政治傾向。對於多數讀者,劍橋分析的醜聞言猶在耳,卻不知道未來如何預防。但是,科學家目前可以透過幾個像素的變換,讓 AI 無法分辨兔子與烏龜的圖像差異。同理,杜克大學資工學者 Neil Gong 等人,利用這種「對抗性範例」(adversarial example)欺騙 AI 機器人,原本可以透過公開的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評論,分析出使用者所在處,但加入幾個「誤導」AI 的評論後,就可以降低判定成功的比率。不過對於注重隱私者來說,這仍然是一時之解而已,因為程式開發者可以利用「對抗性學習」讓 AI 避免這些錯誤。
網站們注意!預設「我同意」的隱私權條款不算數
繼被遺忘權、號稱全世界最嚴格的隱私法律 GDPR 之後,歐盟再次向世界展現了企業應該如何保障民眾隱私的範例。歐盟最高法院宣判,如果網站中有關 cookies 等隱私條款,是由網站預先幫使用者勾選「我同意」,而不是空的欄位,由上網者自己主動勾選的話,就不能當作使用者有同意隱私條款。許多經營歐洲業務的臺灣網站,可能要多加注意。
「我們不該幫助臉書成為政府」!推動智慧城市的政府與企業學到什麼?

9/23-27 甫落幕的「奧斯陸創新週」聚集了 13,000人,討論企業、創新與智慧城市的永續。活動中聲明,創新的想法已經不夠,需要的是行動,此篇報導也列出與會者學到的五件事:
1. 與其要「智慧城市」,不如選擇「好的城市」,讓市民看不到科技,而是直接感受科技便利。 2. 愛沙尼亞作為世界最創新的政府之一,透過高度數位的服務,每年為公務員省下 10,000 小時的工作時間。 3. 城市之間的合作相當有益。在現場,倫敦的 Hackney 區與奧斯陸兩個地方政府就簽訂了五年的合作協議。 4. 無論公私部門,數位化可以建立信任,但隱私不可不慎。來自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的 Eric Wall 就表示:「我們不該幫助臉書成為政府。」 5. 市民參與是永續關鍵。在奧斯陸,有個 app 可以即時回報廢棄物,而人民與政治人物之間則不斷舉辦對話活動。
阿根廷的公民參與 App,讓小市民也有機會改變城市

在巴西舉辦的 Innovation Awards Latam 競賽中,阿根廷的社區組織應用程式 Yecas 獲得「智慧城市」類別中的最佳新創公司獎項。這是一個旨在促進公民參與的應用程式,市民可以藉由上傳照片,向地方政府回報切身相關的議題,並投票讓最多人關心的議題優先得到處理,也可以在上面舉辦活動。透過這樣的機制,開發團隊希望這個 App 最終可以讓市民不只是「使用」城市的資源,更能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在城市當中。目前阿根廷已經有八個地方政府採用這個程式。
印度開發「消費者 App」,能否增進消費品質?
印度的「國家資訊中心」(National Informatics Centre)日前推出「消費者 App」(Consumer App),讓 42 種領域的消費者可以輕鬆查詢法規,或提出消費申訴。此工具甚至涵蓋銀行、保險、航空、地產業,並可於 15 日內回覆簡單的申訴,60 天內回覆複雜申訴。「消費者 app」提供英語與印地語介面,並有 Android 與 iOS 兩種版本。雖然可以數位化並系統化記錄消費回饋,但新聞留言中,民眾也提出相關質疑,包括:是否會有大量不實申訴?這個 App 有良好的測試過嗎,會不會有衍生問題?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