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商各界開始因傳染病掌握人民數位行蹤與身分,繼社群媒體興起後再創高峰。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當蒐集個資逐漸被正常化,疫情是否導致「資料殖民主義」加劇?

兩位學者 Ulises Ali Mejias 和 Nick Couldry 撰文指出,當前 COVID-19 的疫情可能導致「資料殖民主義」(Data Colonialism)的進一步惡化——無止盡的榨取個人資料,藉此獲得更大的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這樣的現象在社群媒體、搜尋引擎普及後就已經相當普遍,但在疫情當中,以控制疫情為名蒐集資料的行為可能會更加被正常化,且被搜集資料者通常是感染風險較高的弱勢族群,更讓大眾無法察覺此舉侵害個人隱私之處。
即使 Apple、Google 等公司提出的肺炎接觸史追蹤技術號稱能透過加密保障用戶的隱私,開啟藍牙的要求也會讓用戶暴露在資料被攔截的風險當中。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風險只限縮在疫情爆發的時段,但當有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疫情可能不斷復發,這將會成為政府與企業持續追蹤個人行蹤的藉口。
透過貢獻開源,這名印度醫師成就自我,也培力性別社群

獲得 2020 年「開源女性學術獎」(2020 Women in Open Source Academic Award)的印度醫師 Netha Hussain,在高中時初次擁有第一部電腦。原本他只是科技產品的消費者,卻在一次無心插柳貢獻維基百科後,進一步參與 Wikimedia、Mozilla 等開源計畫。到現在,Hussain 已經在維基百科上貢獻了超過 1 萬 3 千次,包含英語與馬拉雅拉姆語;維基圖庫貢獻 9,000 張圖像;並協助編訂維基數據裡的 120,000 筆資料。這些文章以女性與 LGBT+ 為主,Hussain 認為印度的性別環境相對封閉,透過協作與貢獻的理念,不僅能讓他幫助更多人,更能賦予大眾探索開源與自我成長的信心。
運用開源對抗疫情,機器人公司也加入行列
位於美國麻州的知名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加入了成千上萬開發者的行列,運用開源的力量試圖對險峻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力挽狂瀾。波士頓動力與醫療前線工作者合作,運用該公司有名的「Spot」機器人設計,在醫院部署移動式遠距醫療平臺,在機器人上面裝了 iPad 與雙向通訊設備,讓機器人可以在醫院間穿梭、執行診察、清理病房等業務,不僅方便,更降低感染風險。這套技術不限於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才能使用,原始碼也已經公布在 GitHub 上。
Jay Z 試圖移除 YouTube 上以其聲音合成的影片

除了創作成形的音樂詞曲外,你的聲音還有語調,是否應該享有著作權保護?
以「Empire State of Mind」等歌曲聞名的知名饒舌歌手 Jay Z就認為「是」。日前 YouTube 上出現了利用「深度合成」(deepfake)的 AI 技術分析 Jay Z 的聲音後,合成出哈姆雷特知名獨白「To Be or Not to Be」,以及當代嘻哈歌曲的影片。Jay Z 的經紀公司隨即表達抗議、申請刪除,但 YouTube 刪除部分影片後,指出版權審查申請的內容不完整,並將這些影片恢復。有人曾將「深度合成」應用在政治人物上,並遭到部分州政府禁止,但 Jay Z 的案例不涉及人身攻擊,僅作為娛樂的內容,是否要比照處理,恐怕還要經歷一番爭論。
身處災難的年代,新創公司為每個住家的風險評分

在臺灣,最頻繁的天災,可能就屬地震與颱風為最。而天災對於居住環境的風險更受多方因素影響,舉凡住家附近的土壤液化潛勢、斷層帶、住宅建材等。但從來沒有一個全面的工具,可以偵測住家在各式天災、社會風險下的危險程度。
美國新創公司 Augurisk 就製造了一個工具,可幫助購房者、地主等收集多方資料,用不同方式,諸如:受教育不均程度、貧困率、性別年齡組成、病床與醫療院所數量等,計算美國居住地址受野火、洪水、颶風、甚至核電輻射或傳染病波及的機率。而在 COVID-19 爆發的同時,這個工具也能計算各地的風險程度,減少未來為災難付出的成本,增加居住環境永續發展的可能。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