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抖內無良廠商!APP 掃條碼,輕鬆看製造商違規紀錄,購物+支持環境正義一兼兩顧!
文/陳廷彥、林冠廷 (OCF Lab)

當你走進商店,想從琳琅滿目的餅乾堆中選出一包時,是否希望自己用血汗錢支持的品牌,願意投注心力在環境友善的製造程序上,而非造成工業汙染,對臺灣這座小島添更多麻煩?
對多數消費者來說,即使想抵制有污染前科的廠商,卻礙於難以在消費當下了解企業過往的所作所為,只好作罷。試想,當你站在琳瑯滿目的貨架前,有多少耐心仔細查詢企業的裁罰資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就指出:「我們有時候確實會想要買一個比較沒有違規,對環境比較友善、對勞工比較友善等等的商品,可是除了在新聞上看到這些資訊以外,我們進到賣場的時候,這兩個東西是沒有辦法連結的。」因此,綠盟決定以 2015 年開始維護的企業污染資料庫「透明足跡」為基底,開發出消費者專用的「掃了再買」app,解決這個問題。

「掃了再買」正如其名,使用手機鏡頭掃描產品條碼,即可輕鬆查閱企業過往違規紀錄。以衛生紙為例,同樣站在貨架前選購,消費者只能看到產品有再生紙或各種環保認證,但多了 app,消費決策便不再取決於精心準備的包裝文案。由於每樣商品的資訊都由綠盟員工與志工手動建檔,目前軟體資料庫以食品類為主,並持續拓展到其它類別。
曾虹文說:「對消費者來說這是他的選擇,因為每次購買就是支持這個商品。」透過揭露違規查處資訊,讓消費者有更多資訊綜合評估,並傳達「違規看得見,而且消費者在意」的訊息給企業,讓大公司知道,環境污染裁罰不再只是公司與政府之間的秘密。

軟體推出後,「掃了再買」已經在 Android 平臺突破上千次下載數量。雖然臺灣有千萬名消費者,這個數量尚不足以撼動業績;不過曾虹文認為,企業擔心的事情有四樣:沒有訂單、沒有人買、裁罰停工、形象不佳。「你說旺旺真的有很多人不買嗎?我不知道,搞不好真的有啦。可是只要它的形象一不好,它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啊。」就算軟體推出只能破壞一項,只要有效,能讓企業怕、有所警惕,就能達到目的。
「掃了再買」立意良好,但是只刊登環保違規資料,是否有所不足?
曾虹文表示, 雖然手上因為資料侷限,暫時只能呈現環保違規裁罰紀錄,我們也很清楚這不能代表一切——有裁罰紀錄不代表就是不好企業;而沒有裁罰紀錄,也不代表這個企業在各方面都完美無瑕。 更重要的是提供消費者在消費時有違規資料作為選擇的依據,並強調 :「讓好的企業可以被看見、違規企業有動力改善」。
開發至今,「掃了再買」遇到的最大問題,在於民生用品種類實在太多:同樣的零食品牌,可以鋪貨到各式通路,並不斷開發新口味及新包裝。僅憑有限的人手建檔,實在難以趕上五花八門的消費品推陳出新的速度。為了讓軟體呈現資訊更加完整,曾虹文鼓勵全民一起幫忙建檔產品:「這其實也是另外一種公民參與的運動,如果大家看到沒有建到的資料可以幫忙建檔,也是帶動大家參與計畫。」
未來,「掃了再買」的連結資訊將不限於環境,也包含勞工、食安指標,如果企業滿足國際重要指標或認證,也可以作為加分的依據。開發團隊也希望政府進一步公開更多食安檢測報告,彌補開放資料現有的不足。同時,「掃了再買」iOS 版本軟體尚待開發,為了讓這個軟體可以永續發展,綠盟也開放民眾在募資平臺中定額捐款:幫助臺灣建立企業課責、產品違規資訊透明的新文化。
小額捐款,支持綠盟為環境永續奮鬥:https://gcaa.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3
小額捐款,支持「掃了再買」做個 iOS 版本: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gcaa_thaubing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