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監控情結顯然領先反烏托邦電影幾十年。自 2012 年習近平推動社會「正能量」運動起,數萬支監視鏡頭便架在監獄、學校與養老院中,關照著人民的一舉一動,甚至號稱可預測罪犯、問題學生的危險行為。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刷臉」促進正能量,微笑的中國人讓你內心發寒

從金融交易、交通規則執法,到學生上課的專心程度,中國利用臉部識別技術製造各種不同的使用情境,並藉此監控人民。衛報的一篇調查指出,從習近平在 2012 年提倡社會的「正能量」開始,太古公司研發的「臉部情緒識別系統」就遍佈中國各地監獄、學校與養老院。此系統不僅可以藉由辨識臉部肌肉的活動、聲調、肢體運動和其它生物特徵,推斷情緒的喜怒哀樂,甚至能用以預測囚犯的危險行為、揪出學校的問題學生和心智健康不佳的老人。當人民知道他們必須微笑,否則可能會面臨麻煩,即表示國家對人民的掌握達到新的境界。
報導也指出,餵養系統 AI 偏頗資料,或不同文化陶冶下產生不一樣的臉部情緒表達方式,都可能讓這種技術存在族群歧視的隱憂。
Python 動手做,造出空汙熱點地圖!

風靡世界的開放資料,不僅可實踐人們對數位工具無窮無盡的想像,更賦予公民與技術人才監督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能力。本職為警察的 Anurag Gupta,在 OpenSourceForU.com 上,分享他用 Python 做出印度空污熱點圖的經驗。這篇文章中,他使用了 Pandas 與 Folium 兩個套件,分別完成了資料處理與地圖繪製兩個工作。如果你學過 Python 程式語言,現在就可以實際動手做,將空污資料從冷冰冰的表格、數字轉化成空汙地圖!
Red Hat:企業主要使用的開源技術是基礎建設現代化

根據Red Hat(紅帽)的「企業開源情況報告」,該報告訪問了世界各地 1250 名 IT 產業領導者,其中多數人皆信任開源的安全性。針對企業開源的議題,報告指出:企業使用開源最主要的目的是基礎設施現代化」,甚至有 64% 的受訪者將其列為最常使用的詞彙,比前兩年提高 11%。
其次則是應用程式開發(54%)、網路、資料庫與安全。雖然多數受訪者讚揚開源帶來創新思維,但同時也提到許多懸而未解的問題,包含缺乏支援(42%)與相容性(38%)等,暗示未來企業開源可以努力的方向。
疫情中的反烏托邦科技:房間變考場、電腦變監考官

英國作為疫情重災區,許多課程與測驗被迫以遠端方式進行。其中,為了用考生的電腦進行律師資格考,考試單位讓應考者安裝「監考軟體」,產生出一系列不合理的機制。開放知識基金會的 Meg Foulkes ,即在一篇「正義計畫」的文章中,說明「遠端監考」的問題:「參加考試的學生必須允許該軟體對自己的房間進行掃描,並由不知名、看不見的監考官進行監視。學生必須掃描自己的臉部以驗證身份,並在考試期間被禁止離開座位。」這導致學生必須一直看著螢幕與鏡頭、五個小時都不能離開座位、穆斯林女性得拿下頭巾--這造成至少有一人因不願違背文化和信仰而退出考試。不僅如此,此軟體更有許多功能錯誤,如在未提醒考生下突然凍結文件或刪除文本,讓幾乎 1/3 考生因技術性問題未能完成考試。目前這種監考模式暫時停止,不過開放知識基金會仍提出一系列相關要求,留待政府回應。
聯合國想在 2030 年前解決飢餓問題,秘密武器是地理資訊系統

雖然臺灣貧富差距日漸增大,但仍不若世界許多國家存在飢餓問題。
一篇 MIT 科技評論的文章指出,聯合國的「世界糧食計劃署」針對改善阿富汗饑貧議題,從 2008 年開始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管理上千個海、空、陸運設施,即時更新道路情況與運送路線,並且利用開源技術引入當地戰亂衝突、氣象災害預報等地方情資、降低糧食的運輸風險,讓人民能較輕易且安全地獲取食物。他們也會直接詢問當地人關心的議題,作為地圖繪製的參考因素。
世界糧食計劃署因此獲得 2020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更發下宏願,希望在 10 年內解決阿富汗的飢餓問題。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