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廷 / OCF Lab
2020 年初爆發的 Covid-19 疫情至今仍未停歇,在這場長期抗戰中,政府為了疫調而掌握居民行蹤,估且可視為「必要之惡」。然而,疫情過後,政府會銷毀這些個資、撤銷監控措施嗎?更甚者,防疫與隱私真的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
非營利的「泛歐洲隱私保護近距離追蹤」(Pan-European Privacy-Preserving Proximity Tracing,簡稱 PEPP-PT)相信,即使歐洲有著全世界最嚴格的隱私規範,仍然可以開發出相應的疫情追蹤工具。PEPP-PT 計畫設立於瑞士,一共集結超過 8 個國家、130 個來自各個研究機構與商業公司的專家,目前致力於開發在符合 GDPR 保護隱私的前提之下,讓手機等行動裝置在靠近另外一臺機器時,記錄並重建安裝者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感染鏈,而且能夠跨國追蹤,並整合各地的基礎資訊架構。
PEPP-PT 團隊認為,由於安裝人數要夠多,才能透過這個系統阻止病毒進一步爆發,因此獲取大眾信任是 PEPP-PT 成功的基石。針對沒有能力的國家,PEPP-PT 會在當地建立「信任中心」(trust-center),幫助衛生單位聯絡匿名用戶,共同幫助公民社會在保護健康之際,也能捍衛隱私。
Apple、Google 攜手開發系統,能否抵擋商業利益誘惑?
不只有非營利單位,世界最知名的手機系統商 Apple 與 Google,也難得宣布合作,將使用藍牙技術協助政府和衛生機構抑制病毒傳播。兩家公司共同發布了新聞稿,Apple 與 Google 也強調,新的服務將「以使用者隱私和安全為念開展設計」。
兩個科技巨擘指出,這個「隱私保護接觸追蹤」計畫,第一步會在五月推出 API,讓各地公共衛生單位推出的應用程式串接,讓 Android 與 iOS 裝置相容與互通;第二步,兩個公司將在數月後於系統底層平臺中納入此功能,一旦使用者更新系統且同意使用(opt in),即使沒有下載應用程式,也能透過藍牙技術追蹤接觸史,可望能藉此擴大應用範圍。
Apple 與 Google 表示,系統底層的功能會比 API 強大許多,也能讓許多應用程式與政府單位互動。因此「在這項合作中,隱私性、透明度和需經同意加入是最重要的考量事項,我們期待與對此合作感興趣的利益攸關者一同協商打造此功能。」
儘管兩家公司承諾隱私與透明,並公開合作內容供人分析,但是,面對將雲端資料拱手讓給中國的 Apple,還有曾經透過掃描用戶電子郵件推送廣告的 Google,兩家公司還是激起不少質疑。
根據 CNET 報導,Apple 與 Google 表示全球疫情結束後,兩家公司就會將追蹤功能關閉。不過「監控科技監督計畫」(Surveillance Technology Oversight Project)總監 Albert Fox Cahn 認為,從 911 事件的教訓來看,居民因為危機而受到的「暫時」監控,很多最後都變成長期的存在。Cahn 說:「我們無法相信科技巨頭會撤回這個侵略性、潛藏著牟利空間的監控網,僅僅只因為他們說他們會撤回。」
防疫時期擴張的數位監控,公民應多留意是否於疫情後撤除
臺灣的敦睦遠航訓練支隊在 2020 年 4 月返國,4 月 18 日開始陸續出現數名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個案,20 日就有大約 20 萬名民眾收到簡訊,提醒民眾曾經與感染者位於同一地點。政府未徵得民眾同意,即調用基地臺訊號資料,追蹤居民所在位置,不但不如藍牙精準、可能造成恐慌,更引起監控疑慮。
PEPP-PT 在宣言中就指出,亞洲國家利用電子技術阻止了疫情的大爆發,雖然迅速地重啟社會與經濟生活,但「不幸的是,許多地方在危機面前,隱私與資料保護不是不存在、變得薄弱,或是直接被拋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之廣,是行動通訊蓬勃發展以來首見的規模。只要有資訊能力的組織,無論其規模大小,都啟動各種利用科技減緩疫情的計畫。同樣在一個注重隱私的年代,包含臺灣政府、PEPP-PT、Google 與 Apple,都不斷為民眾打預防針,試圖說服我們,各種監控科技並沒有用在其他目的,也只是暫時的必要之舉。
確實,臺灣政府過去並沒有大規模用基地臺監控居民的紀錄,也有資安專家認為 Google 與 Apple 的技術相當安全。不過,防止政府濫用技術或趁危難時期擴張權力,以及督促政府採取更能保護隱私的解決方案,本就是公民的權利與義務,Pandemic Big Brother 專案便是為此而生。此專案紀錄世界各地在防疫期間侵害人權的作為,並持續追蹤這些侵權措施是否在疫情警報解除後跟著撤除,避免政府打著防疫的大旗,趁機無限期擴張侵犯人權的數位監控規模。儘管台灣政府抗疫成效卓越應予肯定,但身為公民,監督政府以落實課責,本就是民主的關鍵。在疫情減緩後,我們不可鬆懈,應監督相關單位是否取消各種因防疫而生的緊急措施、交代因防疫而搜集的個資將如何處置,以確保人權與自由不被侵蝕。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