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冠廷/ OCF Lab

明尼蘇達大學感染疾病研究與政策中心網站指出,美國監獄在截至 2020 年 6 月 6 日之前,共有 4.2 萬筆 Covid-19 病例,是當時全國整體染病率的 5.5 倍;禍不單行的西岸俄勒岡州、加州等地更面臨森林大火。在一篇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描繪監獄裡極不人道的場景:囚犯被迫轉移到其他已經人滿為患的監獄,肩並肩睡在行軍床或地板上,無論食物、淋浴與廁所都面臨短缺。

即使沒有 Covid-19 和天災帶來的影響,美國的監獄也面臨收容人數過多,難以提升品質與管理機制。

圖片來源:RODNAE Productions on Pexels

美國一份政府報告指出,2005 年 30 個州所釋放的犯人,高達 83% 在 9 年內再被逮捕。在美國監獄體系面臨雙重危機的同時,原本就受人詬病的獄政,要怎麼改革才能亡羊補牢?前 Google 產品經理 Clementine Jacoby,想用科技管理取代傳統手段,讓監獄中的犯人變少。

人工難以評估計畫成效,透過資料分析找出怎麼降低再犯率

雖然司法系統中,理論上所有人的終極目標都是犯人愈少愈好,但是其中一個問題是,官員難以確切得知要怎麼做,才能讓數字降低。根據 Fast Company,目前政府的政策研究速度緩慢,導致某個一年有 90 項監獄計畫的州,只來得及評估 3 項。「所以過了 30 年,我們才會知道 2019 年哪些計畫發揮效果,」Jacoby 告訴 Fast Company。

Jacoby 所創立的非營利組織叫做 Recidiviz,目標是利用各種自動化的資料分析與程式建議,有效降低監禁率。Fast Company 指出,Recidiviz 使用大量卻難以透過人工處理的資料,透過機器分析,讓政策執行者即時得知效果。舉例來說,假釋官可以每天閱讀各個資料綜合而成的計畫報告,了解哪些計畫相互整合可以發揮功效,比如要有協助找房子的服務,較能幫助假釋者解決藥物成癮的問題。久而久之,政府將可以把懲治囚犯的預算,拿來投資於更生人再出發的計畫中。

以開源、安全為優先,保障受刑人基本隱私

Recidiviz 跟許多科技計畫一樣,承諾一個美好的未來;但 Recidiviz 同時也意識到,科技的使用就像雙面刃,必須透過適當的保護措施,才能真正發揮益處。也因此,Recidiviz 在官網中說明,以謙遜、無黨派、開放、隱私與安全為號召,強調開發者也需學習,並傾聽其他獄政改革者的心聲。

更重要的是,Recidiviz 採用 GPL 授權與開放原始碼架構,除了容許各方取用成果、加入貢獻,也可以隨時將資料匯入、匯出,不會出現許多商業軟體將使用者的資訊鎖定,導致資料無法互通有無的問題。透過開源與加密,Recidiviz 得以確保他們的成果或敏感個資都獲得妥善保存,不受有心人取用。

臺灣再犯率居高不下,社會應將新技術納入考量

在臺灣,雖然我們暫時躲過病毒的威脅,但監獄超收的問題早已不是新聞。為了「改善監所」,政府在好幾年前端出的計畫是花費 16 億元,增加可以容納的人數。但是根據矯正署的統計,2020 年1 到 7 月,有 56.9% 的假釋者再犯,代表兩人之中,就有超過一人會再犯。這些資料或許指出臺灣政府面臨與美國相似的問題:無法管理高再犯率,只能任憑監獄超收。不斷蓋新監獄,對問題其實治標不治本。

目前 Recidiviz 與政府單位的合作仍在擴張中,短期內或許還無法斷定科技手段對社會是福是禍,但至少是新的嘗試;Jacoby 更獲選 Fast Company「2020 年最有創意的人」之列。對於監獄與司法系統要如何對待犯罪者,社會仍有極大分歧,不過在「有效率地降低犯罪者」這個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或許科技手段將是幫社會前進的一大助力。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