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嘉禕
圖片來源 |Sammy Williams @ pixabay
打開交友軟體,跳出一張又一張的照片,開始篩選「喜歡」或「滑掉」沒興趣的人。如果恰巧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 恭喜!已配對成功,你們可以在更深入了解彼此。Tinder 這種線上交友的方式,開啟了人們對線上人際關係的好奇及癮頭,讓人在足不出戶的疫情期間,也可以享受交友的趣味。但會不會造成另一種隱憂?因為你無法單看手機螢幕上的人,就可以瞭解這個人的個性、品格、習性,究竟是可以好好交朋友的「人」?還是一隻引誘人掉入陷阱的「狼」?
年收 800 億的「配對集團」有力氣賺錢,無力遏止性暴力
根據 Business Insider,佔據交友軟體60%市場的公司「配對集團」(Match Group)同時擁有 Pairs派愛族、OkCupid、Tinder 等耳熟能詳的交友軟體品牌。澳洲公共電視 ABC 在 10 月發表了一份令人恐懼又不安的調查〈取消配對:Tinder怎麼無法面對性騷擾投訴,放任強暴犯躲藏〉,指出這個世界最大的交友事業光在 2019 年,就靠著付費服務與廣告等業務賺到 28 億美金(約新台幣800億),但在面對客戶的生命安全,卻草率回應,無法負責任承擔起社會責任。
ABC 找到 5 名配對集團的前員工揭露 Tinder 長期以來的安全問題,其中來自管理員與用戶支援部門的一人指出:「除了我的部門以外,我不覺得有任何人在乎我們使用者的安全」。大量的工作淹沒安全小組,導致性騷擾的投訴不時遭到埋沒。另一名前員工向 ABC 控訴:「我們總是掙扎著要跟上投訴量……我們在堆積的記錄中掙扎,同時緊急的投訴卻可能被掩蓋,這讓我真的很不舒服。」
今年初,Tinder 告訴媒體,他們覺得人工智慧可以解決性騷擾問題。「一個人在調情,對於另一個人很容易可以變成冒犯,重點在對話脈絡。」Tinder 的「信任與安全產品」主管 Rory Kozoll 告訴科技媒體 Wired。面對層出不窮的騷擾,Tinder 決定用機器學習猜測用戶對話,如果軟體判定性騷擾,就會詢問使用者「這有讓你感到困擾嗎?」選擇「是」的話,軟體會協助用戶送出申訴。
Wired 引述 Tinder 的數字,指出此功能上線後幫助投訴增加 37%,但對於員工原本就已經被申訴淹沒的管理問題,以及申訴遭到埋沒,是否會因此雪上加霜,Tinder 則輕描淡寫。
湮滅證據超簡單,怎麼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艾蜜莉就是 Tinder 有義務保護,卻沒能保護到的其中一個用戶。她告訴 ABC,自己在 Tinder 上認識這名外貌條件很好的消防員,兩人見面後,對方卻無視她的意願,執意發生性關係。「基本上我們才踏進他的房子,他就直白地說他要什麼。他想要性……他想要對我做我不舒服的事情。」艾蜜莉早在軟體中就挑明自己不想,但是,「他就這樣開始強暴我了。」完全被嚇呆的艾蜜莉,沒有機會再次說不。
ABC 指出,幾個月前,艾蜜莉在 Facebook 中,看到一群女性遭同一名男性於 Tinder 言語騷擾的經驗,這人正是那名強暴犯。由於 Tinder 缺乏作為,強暴艾蜜莉的男人持續在網路上逍遙,並騷擾其他用戶。
許多用戶鼓起勇氣向 Tinder 檢舉別的使用者,Tinder 的反應往往有如這位 32 歲的維多利亞州居民所描述:「封鎖了這人之後,我聯絡了 Tinder,但只收到一個狗屁罐頭回應。我又再一次聯絡他們,想要知道接下來的狀況,卻沒有回覆,」他告訴 ABC。更糟的是,只要性騷擾的人按下「解除配對」,就能即時刪除所有對話與來往記錄,常常受害者根本措手不及,沒辦法存證,更無法投訴。
簡單來說,Tinder 的現有機制無法保護你投訴性騷擾訊息,更無法阻止你變成下一個艾蜜莉。面對這種缺乏保障機制,不斷複製性別暴力結構的交友軟體,如果你仍然需要使用,除了避免上傳私密影像,收到騷擾隨時截圖存證外,跟網友見面前更應該通知親友,並且盡量在公共場合見面。
更重要的是,若你行有餘力,請將艾蜜莉的故事分享出去,鼓勵其他人抵制 Tinder,並要求這些富有的軟體公司負起社會責任,建立健全的保護措施,不要幫助 Tinder 與「配對集團」把無辜的使用者「配對」給性暴力惡徒。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