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林韋丞
照片來自 |  Wikimedia:Info Hub

Covid – 19 全球疫情邁入第二年,新加坡防疫成果雖穩坐前段班,然而新加坡也正面臨各國所遭遇的挑戰:數位人權遭受侵害。在新加坡,疫情成為政府擴權、對人民進行數位監控,以及長期以法律、政策手段打壓人民行動與言論自由的絕佳理由。為了對抗國家侵犯人權,新加坡,甚至全球,仍有賴公民社會凝聚共識,積極改善現況。

追蹤學生用電腦,是「安全」還是「間諜」?

根據新加坡政府持股的《海峽時報》,新加坡教育部早在2020年3月,就以因應疫情為理由,宣布「在家學習政策」,學校將配發安裝「裝置管理軟體」的數位裝置給年紀12~19歲的中學、初級學院與高中學生。政府在12月更擴大這項規定,就算是學生自己的平板或筆電,只要是「為了學校用途」,都需要安裝相關軟體。

《海峽時報》聲稱,裝置管理軟體可以讓家長與學校監控學生的設備使用時間,限制部分軟體使用,例如阻擋「包含成人或極端內容等不恰當網站,以及遊戲網站或遊戲軟體」,甚至還能觀看學生的電腦畫面。

此舉引發部分民眾的隱私疑慮,一份線上連署書在6天內獲得超過5,700份簽名,要求教育部不得安裝裝置管理軟體。不過教育部學習科技部門主管Aaron Loh向《海峽時報》辯稱,資料收集「符合政府的個資法規,以及公務機關收集敏感資料的保護措施政策」,他認為「家長和教師肯定使用裝置管理軟體的好處和必要性。特別是裝置管理軟體允許教師進行適當的控制,以管理學生在課堂中使用設備的情況。」

人權團體與學生對這個做法並不買帳。對於新政策封鎖學生閱讀「令人反感的內容」,非營利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發表文章批評:「在一個以對種族、宗教與LGBT權利等言論自由嚴格限縮而聞名的國家,缺乏對於『令人反感的內容』的定義,而且缺乏決策過程的透明性,損害了孩童自由表達意見與取用資訊的權利。」14歲的中學二年級學生Ethan Fun則告訴《海峽時報》,他使用自己的筆電做作業、玩遊戲與社交,教育部安裝裝置管理軟體是「過度控制」,學生需要個人隱私。

對抗國家侵犯人權,有賴公民社會凝聚共識

新加坡政府監控學生、侵犯言論自由,甚至想幫自己開脫,引起學生、人權組織與部分民眾不滿。但是人權紀錄惡名昭彰的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從建國以來,大選得票率從來沒有低於60%,許多國民忽略或低估人權問題的重要性,願意持續支持該黨執政。不過,在隱私不斷受到侵蝕的現況中,新加坡仍有希望。

「一起追蹤」(TraceTogether)就是一個例子。新加坡政府推動居民使用「一起追蹤」軟體,自動記錄安裝者之間的接觸歷程,以便在有人確診後通知確診者的接觸對象,居民採用率已經超過8成。這種做法等於變相收集民眾所在位置,但同屬政府持股的《聯合早報》指出,政府可以「透過刑事訴訟法索取任何數據查案」,引發隱私爭議,也讓民眾擔心使用「一起追蹤」會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

面對龐大壓力,《海峽時報》指出,國會選擇限縮「一起追蹤」的使用範圍,除了防疫外,僅限於性侵害、綁架、刑度為死刑的毒品犯罪等7種樣態。雖然這麼做仍然不盡理想,但「一起追蹤」的案例顯示,政府對於隱私的態度並非鐵板一塊,不滿政府決策的學生、家長與居民,亦須想辦法展開溝通,說服民意代表與其他民眾,製造輿論壓力。

無論在台灣、新加坡或其他國家,政府的施政作為,都需要公民社會的強力監督。透過集體的檢視與討論,凝聚共識,才可能促成人權進步。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1_euiba7nlezhh3xia6jlmyw.gi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