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需要隨時在線開啟的數位服務嗎 ?
整理撰文|陳廷彥;編輯|開放文化基金會
回顧 2019 年,當代社會最應該在意的科技趨勢是什麼?關注網路人權的電子前鋒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和 Mozilla 基金會同時表示,熱門的「智慧住家」(smart home)潛藏多項隱私危機,更在今年引發多起科技危害事件。

當「智慧住家」變成無所不在的監視器
「智慧住家」是由一系列讓居家生活自動化的新興科技設備所構成,著名的案例包含蘋果的Siri 語音助理,Google 的智慧溫度計 Nest Thermostat,以及 Amazon 的智慧音響 Echo 與智慧門鈴 Ring 等。對於智慧住家的提倡者來說,這些新科技可以讓人無論是否在家都能掌控居家環境,因此更安全、更節省能源與電費、處理家務更輕鬆,居家生活也更有趣。
然而,當這些智慧家電佔據了我們最私密的居家生活,它們蒐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影像與資料、甚至上傳到商業公司的雲端,便也意味著家庭也開始面臨著隱私暴露的巨大風險,而不再是免於監控的避風港。這樣的風險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這些智慧裝置被駭客入侵,導致私人影像、對話等資料外洩;二是商業公司直接與執法單位合作,因此警方可以直接透過這些裝置監視、監聽可疑人士的居家生活。
今年的許多調查報導與事件顯示,兩種情況都確實在發生。首先,在資安漏洞方面,在今年二月的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上,資安公司 Dojo 的專家現場展示 Amazon Ring 的資安漏洞,更直接示範如何駭進 Ring,取得私人語音和影像:只要侵入使用者的 Wi-Fi 網絡,就可以在 Ring 門鈴傳遞訊息到應用程式的過程中,擷取未經加密的訊息。此外,今年也有新聞報導,有駭客駭入Ring,向 8 歲來應門的小孩說自己是聖誕老人。
其次,在與警方合作方面,也有調查報導指出,美國佛羅里達州警方透過搜索令,取得Amazon Echo 的錄音資料,而 Amazon 旗下的 Ring 也與超過400個執法單位合作,讓警方可以依照地理區段與時間調閱影像,功能堪比監視器。
**擔心家中智能電器有資安危機? 打開 Mozilla 沒隱私購物指南 看看該產品是否上榜。
中國智慧家電在台熱賣,隱私議題浮上檯面
中國電器廠牌小米 Mi 過去以平價手機起家,後來推出各種居家產品,因為功能齊全、價格低廉,進入台灣市場 6 年來逐漸在許多品項上成為熱銷榜首,包括掃地機器人、空氣清淨機、AI 音箱等。其中 AI 音箱因為牽涉中文系統,使台灣有八成產品都來自中國廠牌。小米的產品特性是可以使用「米家」App 或專屬 App 遠端遙控家電,這也讓其商品涉及的居家隱私和資安議題備受關注。對此,小米台灣的相關人員曾表示,針對台灣用戶,雲端伺服器已經移到新加坡做設定,相關 App 系統和務聯網內容也已經調整,以爭取台灣用戶信任。
雖然目前沒有台灣用戶因使用智慧家電而資料外洩或隱私受害的實際案例,然而智慧家電的運作模式,本來就極易整合用戶生活資料,只要相關系統有一漏洞或有心人士刻意入侵,便可能外洩個人資訊。加上中國因為其封閉及極權的運作體制,一般認為其廠商對於保護用戶隱私上較為脆弱,也難以制衡或爭取權利,因此更應將智慧家電納入個人隱私和資安考量當中。
擺脫科技樂觀主義的迷思,家庭才可能被「智慧住家」解放
事實上,家庭的「智慧化」並不是最近五年才發生的嶄新現象。早在 20 世紀,洗衣機、電熨斗、瓦斯爐等「家務科技」的發明,就可視為家庭智慧化的一環;然而女性主義學者Cowan 的經典研究指出,即使引進了這些看似省時的新科技,由於新的科技也伴隨著新的要求(例如對清潔的標準提高)與新的意識形態(家務更加被視為母愛的表現),家庭主婦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並未減少。
同樣地,看似省時省力、既安全又環保的「智慧住家」裝置,如果沒有在適當的社會脈絡下被使用,也很可能會造成管理家庭的額外負擔,產生更高的資安風險,以及製造更多的電子垃圾。
至於要怎麼抵抗這些「監控家電」的入侵?Mozilla 基金會提供了幾個可能的解方:1) 自己 DIY,動手自架物聯網 (IoT,Internet of Things) 裝置;2) 呼籲主流的評論者在評價家電時,不只考慮功能,也考慮其安全性;3) 設想新的、非以販賣個人資料為基礎的商業模式;政府應加強隱私相關規範;4) 擬定智慧家電的共通標準,不但增強不同品牌的裝置之間的可交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也讓各種裝置必須有一致的資安要求。
除了這些建議之外,Mozilla 最後也問:我們真的需要隨時在線開啟的數位服務嗎(Does it really need to be online)?想像你邀請朋友到自己的家裡,你要怎麼告知他們,你們的一切互動都會被照相、錄音?Mozilla 建議,我們不應該把智慧住家設備當作無可避免的趨勢,而應該重新審視這些改變所造成的成本;未經省思、一味擁抱新科技的現象,應該要好好控制。只有重新審視產業與政府應該負起的責任,並改變不平等的性別關係,「智慧住家」的願景才有可能逐漸實現。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