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冠廷 (OCF Lab)

世界各地爭取女權的呼聲漸起,女性看似逐漸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對待與尊重。然而,真是這樣嗎?女性在工作上遭遇的玻璃天花板、與男性同工不同酬等困境,始終沒有完全解決,這些現象在當代崛起迅速的科技產業中也毫不陌生。

圖片來源: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男性當政的矽谷巨頭,養出容忍性別問題的工作環境

放眼各個知名科技公司的領導階層名單,總是可以預見到女少男多的結果——曾經聘用「包容與多樣性」副總裁的蘋果公司,16 位領導階層中只有 4 位女性;蘋果的死對頭微軟,15 位領導階層中女性僅佔 3 名,比例更難看。

高階主管的性別比例不均,助長矽谷公司不利女性的工作氛圍。剛剛歡喜慶祝母公司市值突破美金一兆的 Google,就是其中一個案例。近年 Google 性騷擾案頻傳,已經超過 13 名高級主管遭到解職。不只如此,2019 年3月,Google 被踢爆支付了高額離職金給被指控性騷擾的「Android之父」Andy Rubin,以及搜尋業務資深副總裁 Amit Singhal,總金額達 1.05 億美金。

Google 曾經宣稱「任何人行為不當會面臨嚴重後果」,此舉一出,自然引起員工與外界譁然。雖然 Google 母公司派出公關救火,宣稱董事會已經在調查,但長期下來的騷擾文化,已經逼走了許多女性員工。其中一名負責 AI 倫理的員工 Meredith Whittaker,就在離職時表示:「顯然 Google 並非我可以繼續這份工作的地方。」

英國政府強制要求公司提供的性別薪資差距報告中,Google 曾低調承認,英國女性員工的時薪中位數,比起男性低上兩成;前四分之一的收入階層中,更只有 21% 人數是女性。為了替自己擦脂抹粉,Google 發表一份報告,聲稱自家女性員工領得比工作內容相似的男性還多。《紐約時報》就指出,批評者認為這種報告只會製造錯誤印象。

在中國,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無所不在

性別問題不分國界,對於同樣由男性主導的中國科技業,女性不只在暗地遭到性騷擾,或是獲得不公平的就業機會與薪資,幾家巨頭更在公開的管道中貶低女性。

社會倡議組織「人權觀察」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無論職位階級,中國的人才招聘廣告中,普遍存在對於女性的歧視。舉例來說,百度公司為了服務中國政府言論審查的需求所招募的「內容監控專員」一職,就將男性作為職位要求,與學歷與工作經驗並列。

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更曾在微博的招聘廣告中把女性員工稱為「女神」,並暗示女性為工作環境中的福利:「她們是阿里巴巴員工心目中的女神--工作上精明幹練、生活上魅力迷人。她們獨立但不驕傲,感性但不任性。她們希望和你一起工作,你想成為她們的同事嗎?」
根據《Bloomberg》報導,科技產品製造商小米公司的員工,則在社群媒體中公然表示該公司是用「顏值」(中國網路用語,意指外貌水平高低)來聘人,並強調女性員工非常美麗。

面對性別議題,開放原始碼社群不能置身事外

當代科技產品之所以能夠發展迅速,很大部分需要歸功於允許自由下載、編輯、散布的自由軟體與開放原始碼軟體。許多維護這些軟體的人力來自於無償的志願者貢獻,這些人組成的開放原始碼社群,為大小科技業節省許多心力,讓商業開發者可以將資源集中在創新之上。可惜的是,女性在開源社群中,同樣缺乏一席之地。

美國的勞動統計顯示,大約 21.2% 的專業開發者是女性,不過在一份參與開放原始碼開發的調查顯示,雖然 68% 女性受訪者對於貢獻非常有興趣,但填寫這份調查的女性,只占了整體填寫者的 3%,可能代表絕大多數的參與者還是男性。

評論者 Matt Asay 在一篇文章中呼籲,「我們不需要利用設定好的定額人數強行逼迫女性加入開源勞動力,反之,我們只需要合適的機制防止女性被推走。」他引用同一份調查的資料,指出 21% 的貢獻者因為體驗或目睹到社群中的無禮行為而停止貢獻,而女性的比例則更高。因此,如果我們能讓性別失衡的開源社群對既有的女性參與者展現應有尊重,很多問題就能自己解決。

事實上,一部分的開源社群已經慢慢開始行動。

2019 年 9 月,多次遭控發表同情戀童言論、性騷擾行為、為性侵者辯護的「自由軟體之父」Richard Stallman,終於在社群的壓力下向 MIT 與過去創辦之自由軟體基金會辭職。到了 10 月,他創立的 GNU 作業系統社群,更有超過 20 名工程師聯名譴責,要求他放棄職位。

《Wired》編輯 Steven Levy 撰文指出,Stallman 對於性別的麻木使他被迫離開他所愛的世界是個悲劇,但是「更大的悲劇是這種行為[使他]喪失資格所花費的時間」。社群數十年來容許他的脫序行為,成就了檯面上的一人傳奇,卻默許無數傷害持續蔓延。在未來,無論是社群、公司或大眾,都應該更積極行動,拒絕讓新科技成為女性受壓迫的代名詞。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駭!公民,同步刊載於《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