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冠廷 (OCF Lab)

科技帶來便利,讓人們逐漸依賴而難以自拔。從一開始交出姓名生日等個資,不知不覺間,我們連定位、行程等大量隱私數據都自願交給網路服務。這些服務背後的大型科技公司因此掌握大家的生活細節,為我們帶來無法忽視的重大的影響。

長期關注網路生態的 Mozilla 基金會,以「網路健康」為主軸,連續三年發表「網路健康報告」(Internet Health Report)。而 2019 年度的報告,為這十年指出了愈發險峻的網路危機,但也替未來帶來希望。

生物辨識、言論審查、人工智慧帶來的危機從未消減

2019 年網路健康報告中,最引人憂心的是國家政府對於個人權利的掌控。報告提及了印度與肯亞的數位身分系統,都收集指紋、DNA 等生物識別資料。這種系統嚴重侵犯居民的隱私,而印度的 Aadhaar 識別系統更因為系統漏洞,將民眾私密資訊暴露於未知的風險中。

此外,網路審查問題也層出不窮。政府透過移除或封鎖不利於自身的網路內容以穩固政權,光在 2018 年,全世界就有 188 次網路關閉事件記錄在案。更有政府為了規避「封鎖網路」的指控,以減速為手段,將一則社交媒體貼文的載入時間變慢到數小時之譜,讓民眾實質上難以接觸新知、行使言論自由。

除了政府,大公司也是科技威脅的製造者。報告批評美國與中國的科技巨頭以不負責任的方式,快速訓練人工智慧,卻不考慮社會成本。人工智慧的模型基於錯誤、偏頗的資訊訓練而成,卻拿來用於執法、金融、就業等領域使用,導致弱勢性別、種族遭到嚴重歧視。

在臺灣,雖然沒有極權政府,也沒有人工智慧的技術領導者,不過我們還是籠罩在同樣的陰影之中。同樣作為當代科技的消費者,我們日常生活被跨國大公司收集、分析,而政府也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進行執法;同時欲以數位身分證技術,對國民的人口管理更加徹底。

面對科技危機,世界群起抵抗

不過,2019 年「網路健康報告」也指出,在我們岌岌可危、充滿不安的科技生活以外,其實還是存在改善的可能。

特別是臉書與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醜聞爆發後,臉書使用者已經意識到,光是日常的社群媒體動態,就足以透過分析,拿來了解使用者的偏好與政治立場。

近期,Google 則因為違反歐洲規範隱私的法律 GDPR,而遭到 5000 萬歐元的罰款。在隱私意識特別強烈的歐洲,更有大量的檢舉案件正在受理中。

許多民眾已經充分認知到我們所受到的威脅,還有不少專業人士加入抗議。

伴隨著愈加完善的規範與消費者意識,大眾不分出身,開始對 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八家巨型企業更加謹慎。這些公司的員工也發揮良知,要求自己的雇主不得將產品用於惡意用途之上。

各地方政府在這波浪潮中,則紛紛加入「數位權利城市」聯盟,包含阿姆斯特丹、巴賽隆納、柏林、倫敦、紐約、莫斯科、雪梨、多倫多、維也納等,成員橫跨各州。勞工權利倡議者也找到出口,利用合作社精神創建的平臺也紛紛崛起,與剝削式的平臺經濟互別苗頭。

而面對席捲而來的人工智慧霸權,科學家 Joy Buolamwini 成立「演算法正義聯盟」(Algorithmic Justice League),與其他有志之士共同發聲,將其見解提供給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以及歐盟科技小組(Global Tech Panel)等政府機關。專業人士、科技業員工、政府官員紛紛邁開大步,希望減緩局勢惡化。

新的一年,我們可以做什麼?

2020 年將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時刻。5G 就要在臺灣與多個國家開臺,伴隨而來的則是更多網路連線裝置。屆時,實體與數位世界之間的區隔,將會愈來愈模糊。不只手持設備,還有家中的各種智慧設備,甚至是路上移動的半自動駕駛車,裡面的相機、麥克風只要在運作,就很有可能將資料送到世界的某個角落進行分析與運用。

今年因為選舉,我們對於社交媒體的關注,多半集中在散布不實訊息的問題。不過,臉書、LINE 等平臺對我們的危害,絕對不單單只是假新聞。除了模糊不清的內容審查機制、過度收集我們的位置與各種隱私,社群網站更塑造了充滿成癮與社交壓力的數位生活。

因此,我們應該考慮更加重視隱私與數位福祉的替代方案。例如香港反送中抗爭者使用的通訊軟體 Telegram,便標榜用戶資訊安全。而社交網站方面,也有開源的Mastodon 可以使用。在臺灣,目前軟體自由協會(SLAT)與 g0v 都有各自的 Mastodon 站點,但彼此用戶可以互相連結,既保障資訊自主,也可以達成跨伺服器的社交功能。

如果行有餘力,我們還可以關注各種科技的社會議題,並做出行動。例如世界地方政府加入的「數位權利城市」聯盟,目前都沒有臺灣地方政府響應。不但如此,還曾有政府提出侵犯隱私、在路上辨識人臉的「智慧路燈」,或是充滿爭議、被指控具有分析學童消費大數據能力校園記名販賣機等。如果路見不平,或是有更好的建議,不妨直接提報給政府參考。

在過去,科技替充滿惰性的人類處理大小瑣事。但是掌控科技的當權者,早已跨越了合理的界線,讓科技凌駕於人的基本權利之上。新的十年,我們要加快腳步,才有機會扳回一城。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駭!公民,同步刊載於《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