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冠廷 (OCF Lab)
武漢肺炎在全球肆虐,誰也不知盡頭在何處。在這人心惶惶的危難時刻,開放資料及群眾協力成為防疫的最佳利器!除了政府、媒體共同宣導最新資訊以外,也出現了背景不一的網友在虛擬世界集結,編輯各式各樣的防疫資訊,共同對抗武漢肺炎帶來的傷害與恐懼。

結合網友維護地圖,政府口罩存量資訊助你出門免撲空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口罩成為最受矚目的民生防疫物資。臺灣首例案例確診前後的時間點,Google 的「口罩」關鍵字也開始愈發熱門,搜尋頻率在 1 月 30 日達到近年新高。
不過,就算啟動口罩實名購買,販售地點從便利商店改到藥局、衛生所,政府協調的口罩供應數量仍然有限。為了讓民眾順利買到口罩,健保署於「健康保險資料開放服務」中,以 CSV 格式開放「健保特約機構口罩剩餘數量明細清單」,公告各個販售場所的名稱、地址、電話,並即時更新剩餘口罩數量。
政府釋出公開資料,民間隨即瞄準「買不到」和「等好久」兩大痛點,啟動「鍵盤防疫作戰」。社群、公司、個人陸續開發「即時口罩地圖」、「找口罩」等服務,以視覺化方式呈現各地口罩存量,也有網友開發文字版的口罩採購資訊、通訊軟體的聊天機器人,以及 iOS、Android 行動裝置平臺的查詢 app,幫助民眾就近買到口罩。
每天口罩進貨時間一到,大小藥局前總是大排長龍,不僅讓民眾苦候多時,也干擾藥局原本的運作。因此,除了單純的口罩存量,還有民眾開發「口罩預約系統」免費提供藥局使用,方便民眾線上預約、節省等候時間。
民間各路好手開發的各類不同服務,則又經過政府彙整,公布在政府維護的「口罩供需資訊平台」中。這也顯示,政府將基礎的開放資料只要建置完備,便可催生出超乎想像的應用。
利用真相瓦解不安,網友開發情報平臺
新病毒疫情發展迅速,許多資訊在傳遞時往往失真。在私人的聊天群組中,過時、錯誤的訊息更是防不勝防,也使民眾更加緊張。臺灣、香港網友有鑑於此,各自建置了武漢肺炎的資訊集中站。
在臺灣,「2019-nCoV(武漢肺炎)相關疫情資訊彙整」網站由g0v網友建置而成,除了許多人關心的口罩資訊外,也整理了旅遊須知、個案說明、疫情統計、政府公告、學術研究等。網站資料也同時開放大眾編輯,但必須附上查證連結。特別的是,該站設立了一欄「媒體資源」,可將政府、專家繪製之防疫圖卡統整於其中;也可以將「長輩圖」上傳,針對各年齡層都有機會建置足夠的宣傳資源。
在口罩同樣短缺的香港,g0vhk網友設立了「武漢肺炎民間資訊」網站。香港版網站內容與臺灣類似,另外串接了即時的急診等候預估時間,以及記錄受疫情而影響的商店、居家檢疫地點等。網站中還有「懷疑炒賣口罩藥房名單」,直接點名疑似搶賺疫情財的藥局,提醒居民注意。
成功的防疫,背後必須仰賴正確與小心的資訊傳遞
武漢肺炎疫情在臺灣開始不過月餘,但比起日、星等國,臺灣的公共討論明顯較為蓬勃。鄉民更催生出了數十種由民間自主維護的工具與疫情資訊平臺,顯示出臺灣公民社會的強大動員能力。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挺過疫情最初期的臺灣社會,在民間自發的討論與協作中,我們要注意什麼?
「小心地傳播資訊、充分地且誠實地配合公共衛生體系,以及不要責怪恐慌的患者、不要恐慌。」曾研究公共衛生體系心理,具醫療人類學背景的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許崇銘就在臉書如此提醒大眾。他指出,臺灣歷經 SARS 的教訓,基礎公衛教育已經成功,政府處理的步調也更加穩健。此時,我們可以協助的,就是避免傳遞事件發生時間不清楚,或是內容破碎的訊息。此外,疾病的討論也應該避免污名或是責難任何病人,否則將導致更多案例怯於求診。
就算工具再齊全,我們對於傳遞資訊的態度都至關重要。畢竟如許崇銘強調一般:「人類的健康,尤其是傳染病的控制等公共衛生問題,從來都不是建立在科技的進步而已。」
本文章授權條款為以下:
文章發佈 48 小時內,採創用 CC BY-NC-ND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文章發佈 48 小時後,採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3.0 台灣。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駭!公民,同步刊載於《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