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卸任前夕遭控鼓動國會暴亂,被推特、臉書等平臺封鎖。這麼做是科技公司找回良知,還是言論自由的倒退?精選 5 篇立場各異的週報選文,且看國際如何反應。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反對封殺派:憑一己之見扼殺言論自由,科技公司淪為雙標仔。

中國:推特、臉書雙重標準,中國網路比美國健康

針對美國前總統川普卸任前一連串鼓譟民眾的言論,推特、臉書立即停用其帳號,Google 與 Apple 商店隨後下架其使用的 Parler app。不僅如此,推特更以「從事妨害現實生活安寧的合作活動」為由,刪除了川普前幕僚與律師的帳號。
科技公司與社交平台的一連串大動作,遭到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批評與當初「保留香港反送中者的言論」呈現鮮明對比。在文章中,將美國國會的暴亂與香港抗爭相比擬,並將反送中運動參與者稱為「暴徒」(rioters)。《環球時報》批評推特、臉書與 Telegram 平臺並沒有刪除香港抗爭貼文,已經落入「香港暴徒」手中,這些服務是「具有公共特性的私人平臺」(private platforms with public attributes),因此有政黨傾向。
該報並引述了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 Shen Yi,宣稱相較於美國規範不明、雙重標準的媒體環境:「中國已經規範了互聯網,以提供健康的網絡環境給公眾使用。」

中立保留派:呼籲科技平台,言論規範應透明且標準一致。

網路人權組織:封鎖川普是自由,但呼籲平臺規則透明一致

美國網路人權組織「電子前哨基金會」(EFF)在一封簡短的回應中,譴責侵入美國國會暴動的示威者,認為其違背美國憲法精神,並且感謝「為了捍衛憲法與法治而工作」的決策者與工作人員。對於封鎖,EFF 認為推特、臉書、Instagram 等平臺受到憲法與「第 230 條規定」*的保障,可以自由行使審查權利。但是,EFF 指出這些公司對政治人物的標準較為寬鬆,應該找出一套公平且一致的機制,並對所有用戶一視同仁。

投書 MIT 科技評論

EFF 的主管 Jillian York 也投書 MIT 科技評論,認為在其它煽動的事件中,推特及臉書也同樣行使類似的禁言控管方式,如在緬甸發生種族滅絕的報導之後,臉書禁止了該國的高級將領和其他使用該平台煽動仇恨的軍事領導人;且政治人物不僅比平民更受到這些平臺的保障,其發言的影響力更遠大於平民,因此不應移除為保護社交媒體公司的自主運作的第 230 條規定。
然而,這些平臺對於不同政客的標準也不同,例如印度總理穆迪(Narendra Modi)也在社交憑台中做出煽動行為,但他相較川普就受到更多容忍。他說,內容審核的透明度以及問責制的基本原則「聖塔克拉拉原則」(Santa Clara Principles)目前只有 Reddit 採用,其它平臺也應該讓內容審查更加透明、負責且公平。*根據維基百科,「第 230 條」規定了下列事項:「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無需為第三方使用者的言行負法律責任,同時也保護了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出於善意考慮,而對志願部分冒犯性的內容進行限制,或者賦予他人技術手段來限制冒犯性內容的行為。」(此段落授權為 CC BY-SA 3.0

懷疑人生派:我還該誓死捍衛任何人說話的權利嗎?

TechCrunch:「永遠支持言論自由,但無法為系統的現況辯護」

攝影師:Matthias Oben,連結:Pexels

科技媒體 TechCrunch 的經營編輯 Danny Crichton 在一篇文章中說自己是「言論自由基本論者」,但是目前的言論平臺出了問題。他引述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的回應——跟 EFF 的回應相似,並且特別指出目前有色人種、LGBT 等弱勢族群遭到社交媒體審查的問題,指出這種譴責暴力但擔憂言論審查的說法是「軟弱的」(milquetoast),但也與他個人在言論管制的天秤上有著相似的掙扎。他認為,捍衛絕對言論自由的同時,應該要承認現有的系統出了問題,例如過多資訊、政治宣傳、缺少對話溝通、言論壟斷與內容農場等,並且呼籲不只是科技圈要檢討,全民更應該共同思考更好的公眾領域應該如何運作,例如學習媒體識讀即是重要的一環。

正面支持派:言論自由不該無限上綱。

法學教授:「民主政治論述存在界線」

法學教授與評論者 Frank Pasquale 在網誌文章中,指出科技公司可以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下被視為媒體保護,也可以被當作電視服務提供商等「媒介」(intermedia)。這些公司同時擁有私人與公共的性質,而 Pasquale 讚揚這些公司基於其公共性質而封鎖川普的決定,他主張川普的言論已經超過民主政治論述的邊界,我們需要從「謊言,陰謀論,極端主義和暴力威脅」中採取積極行動保護民主,並認為德國與法國對於極端言論的控制較為完備。他並宣稱,美國未來應該要重新審視第 230 條的內容是否合理。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