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廷 / OCF Lab

除了知名的 Firefox 瀏覽器之外,Mozilla 還開發許多開源計畫,但並非所有計畫都如此順遂。由非營利 Mozilla 基金會全資掌控的 Firefox 開發商 Mozilla 公司,於 2020 年 8 月 11 日宣布大裁員,世界各地有 250 名員工丟掉飯碗;臺北辦公室繼 2018 年解僱 70 名員工後,更在此次裁撤中直接遭到關閉。過去 Mozilla 公司曾在臺灣開發手機作業系統 Firefox OS,在 2015 年被取消;目前臺北辦公室擔任計畫要角的 Android 輕量級瀏覽器 Firefox Lite,則前途未定。OCF Lab 特別撰文介紹 Mozilla 的重要專案及近年發展。

圖片來源:othree on Flickr

1. Thunderbird

Thunderbird 與 Firefox 同樣誕生於 2000 年代初期,是幾千萬使用者愛用的電子郵件收發軟體。不過 Thunderbird 不如 Firefox 一般平順發展-過去幾年先是從 Mozilla 公司被移轉給全資控制該公司的 Mozilla 基金會,今年基金會又決定設立新公司「MZLA」管理 Thunderbird。不斷面臨組織變化的 Thunderbird,籠罩著專案存亡的陰影。Mozilla 曾經表示「只要不要形成對 Firefox 的負擔,就會維持 Thunderbird 運作」,但是這類軟體獲利的管道並不多。在成立「MZLA」公司的公告中,有網友擔心開公司會讓組織變得更像 Google 或臉書,而 Thunderbird 核心開發者 Philipp Kewisch 則回應這麼做是為了「更好地使用內部資源,並且在有更大自由的情況下營運」。

2. Rust

強調高效能、高生產力且可靠的程式語言專案 Rust,最初是由時任 Mozilla 工程師 Graydon Hoare 在 Mozilla 的研究部門所創立,並逐漸自成一個社群,不再只有 Mozilla 的社群成員參與。不過 Mozilla 到現在仍然持有 Rust 的商標,也有部分人力協助開發。根據 ZDNet,Mozilla 在 8 月的大裁員中,有部分的 Rust 參與者就被解僱。ZDNet 引述 Rust 核心開發者 Steve Klabnik 的話,指出「Mozilla 雇用一小群人全職為 Rust 工作,也有許多 Servo(以 Rust 開發的瀏覽器引擎)的人為 Rust 貢獻。」不幸的是,這次裁員名單中,包含了不少 Servo 成員。Rust 社群正在與 Mozilla 討論,將專案從 Mozilla 中移出並自立門戶,新的 Rust 基金會最快可能在年底開始營運。

3. Firefox OS

2012 年,Mozilla 宣布推出以 HTML5 為基礎的 Firefox OS 手機作業系統。2016 年,整個計畫便遭到腰斬。這個以中低價手機為主打市場的作業系統,有一大部分在臺北辦公室開發,不過在 2015 年,Mozilla 臺灣與中國的高級主管,掌管 Firefox OS 的宮力就帶著一批員工出走,自己利用 Firefox OS 的開放原始碼開發新產品,當時 Firefox OS 專案並未立即取消。2016 年 Firefox OS 停止開發後,獲得利益的並非宮力本人,反而是香港商所開發的「KaiOS」作業系統。根據 Fast Company,使用 Firefox OS 原始碼的 KaiOS 不再強調全螢幕智慧型手機,而是「聰明的鍵盤式手機」,新策略成為印度繼 Android 後的第二大手機系統,連 Google 也參與投資。

Mozilla 出了什麼問題?

Mozilla 以「網路健康」與用戶隱私作為號召,塑造出科技圈少數以開源為核心業務的企業。Mozilla 基金會以運作彈性之名,以基金會全資成立並控制同名的 Mozilla、MZLA 等公司。這種做法雖然宣稱不以賺錢為目的,但在維持公司營運的考量下,仍有終止不賺錢的專案並大量解僱該專案勞工的紀錄。平心而論,Mozilla 在開源上貢獻良多,造了許多「輪子」給各界使用;然而,在商業決策上,Mozilla 沒有把握開發者的先手優勢,放棄持續開發有機會賺錢的 Firefox OS,將商業優勢拱手讓人;Thunderbird 與 Rust 的開發團隊更是面臨組織不斷變動的干擾。投資失準、商業決策反覆,讓 Mozilla 近年的財務狀況遭遇不少打擊。

Mozilla 解釋本次裁員的理由是疫情所致,並強調日後將專注在 VPN 等有機會賺錢的新產品,只是證實了 Mozilla 決策者不斷在「投資新專案——無法獲利——放棄」的迴圈中打滾。作家 Matthew MacDonald 在一篇文章中,分析 Mozilla 多數的獲利來自 Google 等搜尋引擎公司標下 Firefox 預設搜尋平臺的費用,但 Google 顯得愈來愈不願付出這些錢,且 Mozilla 的新服務「大多都失敗了」,使得 Mozilla 財務出現困難。

在後疫情的開源生態中,或許 Mozilla 要重新思考:一個以網路自由為宗旨的組織,卻必須倚賴中國百度、Google 這種以剝削消費者個資維生的公司,才能在四處裁員的同時苟且存活,應該要如何調整營運策略與資源分配,才能對員工與網路使用者問心無愧?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