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推出 Copilot 服務,在寫程式碼時可自動預測後續程式碼並協助完成。但若自動跑出的程式碼是別人的授權作品呢?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OCF Lab
你願意讓你的軟體作品被 GitHub 拿去「合理使用」嗎?

日前 GitHub 與 OpenAI 推出 Copilot(共同駕駛)服務,讓使用者可以在打程式碼的同時,由 Copilot 預測接下來要寫的程式碼並協助自動完成。The Verge 指出,為了達到「共同駕駛」的目的,GitHub 似乎取用各路貢獻者在自家軟體庫上傳的軟體成品或輸入的資料來進行 AI 訓練。
有工程師以親身經歷佐證此事:他在撰寫自我介紹的頁面時,GitHub 竟然自動建議他輸入另一名軟體開發者 David Celis 的網址,這表示 David Celis 的作品和資料已被取用,變成 Copilot 的一部分。更大的問題是,Celis 所進行的 AI 演算法訓練可能不只來自 GitHub 資料庫,甚至源於一般網路資料,這在著作權利上將產生爭議。若 Celis 自動建議使用者需要署名的 CC 授權釋出原始作品,甚或商用資料庫的作品,此機制並無法滿足 CC 授權的署名要求或商用資料庫的使用條件。法界對此看法分歧,有些人認為這算合理使用,但也有人反對。你怎麼想呢?
黨連玩遊戲也要管,青少年將面對強化版「遊戲宵禁」臉部辨識技術

2018 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遊戲屬於成癮物後,常常將「健康上網」掛在嘴邊的中國也透過管制技術,要求青少年不得在夜間 10 點至早上 8 點之間玩遊戲。原先這套技術是透過身分證實名登記,管制年輕族群的網路使用,但發現青少年會拿家人證件繞過系統後,他們竟推出臉部辨識,青少年將會被手機等遊戲裝置中的鏡頭監控,將年輕人在夜間踢出遊戲。據悉,騰訊在 2018 年開始測試這套系統,現在已擴展到 60 款遊戲。
推特展示實驗性的隱私政策

推特時不時會在官網上分享概念性的隱私政策新設計。如近期分享了一個設計,是定期詢問使用者是否要調整自己在推特上容易被搜尋的程度;另外一個則是讓使用者的代號被搜尋時及時通知當事人,並詢問使用者是否願意被搜尋到。此外,推特也有分享幾個與隱私較無關的概念設計,像是當私密帳號持有者在非追蹤者的推特留言回覆時,會被系統提醒私密帳號的留言無法被非追蹤者看到,並提供切換推文為公開的選項。其它設計詳請可見原文。
自己的東西自己修,各地提倡產品「維修權」

你拆過自己的手機嗎?
根據 BBC 報導,蘋果、亞馬遜、微軟都反對消費者修理自己的產品,他們宣稱這麼做可能會為消費者帶來危險。不過,他們沒有說的是:阻止消費者修理自己擁有的產品,把持維修權的製造商就能獲得更多維修收入。
許多國家已經逐漸透過立法機制反對這種「禁止自修」的作法,例如英國就有新的法案,希望消費者可以跟家電廠商買到零件;歐盟也宣布計畫,讓大家可自由修理自己的手機、平板與筆電;美國總統拜登則預期會簽署行政命令,制定農具自行維修的規定,且此規定未來可能會延伸到更多消費者產品。
監控議員有沒有邊開會邊玩手機,是大快人心,還是有點毛毛的?
根據 TNW,比利時藝術家開設 Instagram 以及 Twitter 帳號,在上面 PO 上議員邊開會邊玩手機的畫面,透過公然羞辱議員達到監督效果。但是這位藝術家選擇使用 AI 監控議員臉部,辨識身分與是否在玩手機,對 TNZ 的文章作者 Thomas Macaulay 來說有更深的問題。他認為將心比心,我們做為員工也不會想要被進行這種監控;此外,在開會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緊急狀況而需要用手機。這個「行動藝術」,將是一個讓大眾檢視 AI 監控的好機會;若未來真的發展這樣的 AI 監督機制,也許這些被監控的議員,反倒會更渴望獲取此機制來「施政於民」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