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Souter 於 APC 網站發布
翻譯|李明真
編輯 | OCF Lab

編按:此文章為翻譯文章,原文來自 Association Progressive Communications (APC) 網站,為 APC 主題專欄 「Inside the Digital Society 深究數位社會系列」文章之一。

什麼是網路?

如果問 Google「什麼是網路?」,得到的答案都會差不多。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網路是「一個連接世界各地電腦的龐大網絡」:根據維基百科,網路是「使用網際網路協定套組在不同網絡與裝置之間通訊的全球性互聯電腦網路系統」;根據英國廣播公司 BBC 的說明,網路是「一個很像郵政系統的全球計算機網络,只不過網路的運作速度為次秒級」,我覺得 BBC 這個描述蠻貼切的,因為這是從通訊歷史的角度來解釋網路,只不過,對許多現代人來說,網路已變得比郵政系統來得熟悉許多。 

這些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雖然都正確,而且也是自然而然會產生的論點,但其實都還是非常片面的定義:這些定義都是從 ”科技“ 的角度去解釋網路,而不是從社會的角度。

從這些論點出發,會自然而然認為我們認知的網路是由科技技術建構而成,也就是說,大家只會聚焦在科技的層面,而不是網路實際的用途。這有點像把汽車看做有輪子的內燃機,而不是能讓人快速移動的工具;從這角度解釋汽車雖然是不錯的出發點,但這並不會告訴你如何使用汽車,或是汽車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Photo by APC

教懂學生什麼是網路的方式 

有關網路的教科書和課程通常也都以這種方式介紹網路,多數的書和課程通常會先解釋網路的技術和架構,而不是網路帶來的服務和影響。大學課程都是這樣,無論是念資訊工程、通訊社會科學還是純粹社會科學的學生,都是這樣學網路的(我自己就是這樣)。

教科書和課程一開始對網路的描述,通常都圍繞在有關基本架構、傳輸、應用這些層級的模組。雖然組合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些方式基本上都在講網路的架構,接著就會講到網路的協定和標準,還有這些東西如何互相連結,並帶來許多服務和創新的可能。就連網路的歷史也是從很久以前的創新技術「ARPANET 網路」講起。

用這種方式去思考網路當然很合理也很重要,對技術人員尤其是如此,但是這並非唯一的方式。我們如何定義、教導/學習和思考某些社會層面的方式,會影響到這些社會層面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因應這些衝擊所制定的政策。

使用者如何定義網路?

我們不只能從科技的角度去定義(和看待)網路,我們還能從經驗的角度出發,去探討網路使用者(而不是製造者)對網路的定義,去探討受網路影響的人(而不是了解網路的專家)是如何定義網路的;換句話說,就是從需求方(而不是供應方)的角度出發。 

多數網路使用者並不會像技術人員那樣去使用網路,也不會對網路的運作方式感興趣,這就像一般人開車時不會對內燃機的運轉方式感興趣,也不會想在吃生菜時探討光合作用的運作機制。網路使用者想知道的是網路的使用方式、用途、以及網路對社會的影響。他們使用網路的經驗並非來自網路的基本架構,而是來自他們使用的存取模式,也就是得以存取網路的個人裝置,這可以是電腦,但現在最常見的是行動「電話」,在未來,連接到網路的家電也會越來越常見。

和他們使用經驗相關的不是各種協議和網路服務通訊協定(ISP),而是服務和應用程式。這就是為何網路使用者認為網路就是 Google,而不是傳輸控制/網際網路協定(TCP/IP);為何這麼多人想到網路就想到 Facebook,而不是全球資訊網(Web);他們的網路使用經驗是由各種像 YouTube 等服務構成的,而不是世界各地儲存網路資料和大量網路流量的資料中心。

人們對網路的看法,或者說,網路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會取決於他們得自網路的價值(或是焦慮感),這可以是因網路而建立的關係、簡便的網路購物、網路提供的服務,或是網路帶來的騷擾等。

為什麼從使用者定義網路很重要? 

某些技術人員認為,這種從使用者角度出發的網路定義是對網路的誤解,但其實不然,這其實是另一種合理理解網路的方式,而且是根據經驗而非技術的理解方式。對於網路使用者來說,重要的是經驗,這就好比對技術人員來說,重要的是科學和基本架構。

我想說的是,我們今日對網路的定義,還有對網路之於社會意義的解釋,必須是「多義(multivalent)」的,如此一來,才能反映不同使用者對網路的各種看法和理解,這裡指的使用者包括:

  • 網路的供應方與需求方
  • 技術人員與企業、政府與公民
  • 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 那些很容易存取和使用網路的人,以及那些很難或根本沒辦法使用網路的人
  • 那些覺得網路有幫助的人,以及那些覺得網路沒有幫助的人(這包括那些覺得網路剝奪了生活中某些東西的人)

幾十年來,熟悉網路的專業人士一直認為,針對網路的論述和政策應該考慮到多重利害關係人,所謂的利害關係人包括與政府合作的「技術社群」、(日益佔主導地位的)私部門以及公民社會。現在已經有許多人認同這個說法,就連某些多邊機構也表示贊同。

不過,如果要採取這種做法,我們就必須從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來定義和理解網路,也就是說,我們不只要考慮到技術層面,還要考慮到實際經驗的層面。這種定義方式會影響我們對網路的認識和針對網路的公共政策。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網路。

什麼是網路?該怎麼認識?

我們認識網路的出發點在這時很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對網路的整體看法。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將網路視為一種科技,那我們可能就會從技術的角度去思考網路的影響和管理方式。這種思考方式很可能會造成問題,因為當我們從技術的角度向非專業人士解釋科技時,他們反而會覺得更複雜。

非技術人員(特別是制定政策的人)需要具備基礎的科技知識,並將科技和社會、經濟、文化放在一起來看。如果他們將科技視為專屬於技術人員的領域,那他們在做有關科技採納與導入的決策時,他們很可能會把責任推給技術人員。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很多次,而發生這種事會導致各種意料之外的後果,比如說浪費金錢、排錯事情的優先順序以及侵犯到他人的權利等。

不過,對於學習科技的學生來說(尤其是資工系的學生),從社會的角度思考事情也很重要。現在越來越多人擔心,資工系課程並沒有從社會和(特別是)道德的角度去探討科技。如果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生活的重心,那開發人工智慧的人員應該從接受訓練時,就要意識到不同設計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而不是只專注在提升技術上。

對於使用者來說……….

類似的概念也適用於一般大眾。

對汽車使用者來說,了解內燃機如何運作會很有幫助,至少在車子故障時,你會知道怎麼修理。不過,對汽車使用者(和社會)更有幫助的,其實是安全駕駛能力和道路駕駛規範(如限速,標誌,行車禮儀等)。

有越來越多人呼籲提高網路使用者的數位素養,提高數位素養不但能將使用者得自網路的利益最大化,還能防範網路帶來的風險,例如網路詐騙、網路犯罪、假訊息、網路霸凌和網路騷擾等。然而,現在學校的課程並沒有很強調數位素養。

各國政府都比較著重於教學生如何寫程式,而不是教學生如何面對寫程式造成的後果;這兩種課程雖然都很重要,但後者更具有普世性。當我們教學生認識網路或是比網路更廣泛的數位環境時,我們不能只侷限於技術的層面,我們必須將重心放在教學生如何面對科技的影響和使用經驗。

回過頭來講網路定義!

我們不應該將網路定義為一種科技,而是應該從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網路;我們不但要考慮到重要的技術層面,也要考慮到其他深層的社會層面,比如說網路的存取、網路的用途、網路的實際使用經驗,或是網路帶來的影響。

當我們解釋什麼是網路時,我們能以網路的用途為出發點,而不是網路的運作方式;用我的汽車比喻來說的話,就是將汽車視為能讓我們做長途旅行的工具,而不是遵循某些科學原則的機器。

現在,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當我們轉換思考的角度時,我們看待網路的方式是否有所改變。

原作者說明 by David Souter:

我最近在重新思考,我們都是如何評估一個國家的網路環境呢? 通常,在評估一個國家的網路環境時,會考慮到網路的可用性、網路的使用狀況以及網路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我在思考時,心中產生了三個疑問,在接下來的三個禮拜,我會來一一檢視這三個問題:
一、我們如何定義網路(這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網路)
二、我們怎麼看網路的發展(回顧網路的歷史,設想網路的未來方向)
三、我們如何評估網路帶來的影響 

本篇為針對第一個問題的回應文章。


本文章為翻譯文章,原文授權條款為 CC BY 4.0 。
翻譯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為 CC BY 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 OC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