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Ivan Radic (flickr)
Grindr 作為全世界同志社群最頻繁的交友軟體之一,尤其在疫情期間,在豐富社交和親密生活上功不可沒。在創造出光鮮亮麗的線上社交之背後,Grindr 平台近年來也連環爆出個人敏感資料曝光、種族歧視、匿名傷害等使用副作用。社會學家 Christopher Conner 在 The Conversation 中分享在 Grindr 上的各種個人侵害現象,以及使用者如何將之合理化。

匿名,讓歧視更加猖狂
登入 Grindr 後,除了跳出來各個使用者的自我介紹,更多的還有玲瑯滿目的對象篩選條件」。若在一個名為「Grindr 上的混蛋」(Douchebags of Grindr)的網站上搜尋,你會找到裡滿坑滿谷的種族歧視範例,Conner 指出,許多使用者大喇喇地表示「我不跟黑人約會」、「僅限白人/亞洲人/拉丁人」等;比較「有禮貌」的,也只是多加上敬語而已。
同樣都是歧視,有些人的用詞更加挑釁。例如一位名稱取作「嗨,賤貨!」的檔案:「麻煩小30歲。隨意喝點有趣的小酒、派對音樂。對亞洲與印度風味沒有興趣,如果要那個,我去餐廳就好了。」
或是這位「壯男孩找樂子」,不僅公然歧視身材、年齡,更將特定族裔跟「不乾淨」相互比較。他的自我介紹是這樣的:「澳洲人、壯、悠閒的人。好相處、陽剛、友善……請提供臉跟身材照片。拒絕亞洲人/不壯/不乾淨,或是50歲以上。」
Conner表示,網路社會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網路的匿名性往往帶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但在種族歧視的背後,這些人又是怎麼想的?
種族歧視者的辯駁:展現偏好錯了嗎?
Conner訪談了一些在Grindr上發表種族歧視言論的人,發現這些人對自身行為最常見的理由是「偏好」。「我不知道,我就是不喜歡拉丁人或黑人。」其中一個受訪者告訴Conner。這位受訪者甚至承認,他購買了Grindr的付費版本,就是為了擁有過濾特定種族的特殊功能。
即使Grindr已在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間移除種族過濾功能,但對於很多使用者而言,Grindr作為約砲軟體的名聲,讓這個平台成為只重肉慾、不重社交細節與他人情感的空間,也成為他們種族歧視的藉口。「這又不是eHarmony(交友網站),這是Grindr耶。自己想辦法克服(被歧視),不然就把我封鎖囉。」這些使用者可能會這麼說。
Conner指出,社會學對於偏好的研究,發現看似自然、天生的偏好,其實往往是在大眾媒體、人際網絡與個人經驗中所建構。他的受訪者多半沒有多思考自己的「偏好」從哪裡而來,他們或許無意造成傷害,但卻堅持歧視言論只是自己展現偏好的方式,不應被外界指點。
Grindr是問題的根源嗎?
2009年就成立的Grindr,標誌著iPhone時代的同志交友方法。這個軟體可以幫助受孤立、歧視的同志使用者在數位世界找到朋友、社群與歸屬,但其伴隨而來的社會問題卻不容小覷。
除了種族歧視,過去Grindr傳出的新聞還包括向第三方企業分享使用者的HIV檢測狀態,或是將公司出售給中資,導致使用者個資陷入危險。
2020與2021年對Grindr是特殊的時刻——疫情下被關在家裡的人,比以往更仰賴虛擬交友服務;Black Lives Matter與Stop Asian Hate運動則彰顯出弱勢族裔無論在線上、線下都面臨的巨大歧視。雖然Grindr關閉了種族過濾功能,但這對於平台上長久以來的白人霸權,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Conner認為,Grindr種族問題的其中一個可能根源,是更高的匿名性。這個平台允許使用者不放名字與照片,一方面保護了使用者不想被出櫃的心情,卻也可能是種族問題不斷滋生的源頭。Grindr官方在行銷文宣與對外公關中一向反對歧視行為,並曾經啟動「#KindrGrindr」(更友善的Grindr)計畫,但若軟體機制沒有從根本檢討,這些公關辭令將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若Grindr真心想做出改變,第一步應該先從增加客服、完善檢舉機制開始,讓該平台逐步更加友善。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