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mahima (pxhere) 

生活中常見的煤碳,其實要花大地至少 3 億年才能自然形成。這個讓寒冷地區居民尤其賴以為生的物質,一經使用就會變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想要回收與再製,不僅曠日廢時更是所費不貸。「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提出,其實解決方法沒有這麼遙不可及,人們只要保護全球 5.4% 的土地,就能「碳」留地球。

世界上三分之四的「不可挽回的碳』(irrecoverable carbon)僅落在地球不到 14% 的陸地總面積上。「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報告中指出,這些蘊含大量「不可挽回的碳」的有限地區,同時也是 91% 的脊椎動物的棲息地。一旦這些碳遭到人類釋放, 2050 年前將無法恢復。

反過來想,不可挽回的碳既然與生物棲息地高度重疊,且僅佔了地球上一小部分的土地面積是否表示,,若能盡力保護這占地球 5.4% 的土地,就能保留世上絕大多數的碳了!。,這 5.4% 的土地在哪裡,又該如何一起守護碳呢?

1,390億公噸的地球保衛戰,必須精準執行

透過全球地形與碳存量的計算,保護國際基金會估計出世界上「不可挽回的碳」約有1,390億公噸,唯有辨認這些碳所在的位置,並積極保護這些碳不被釋放到大氣中,才可能讓地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且地球升溫不超過攝氏1.5度的重要指標。

報告指出,南美洲亞馬遜雨林地區是「不可挽回的碳大戶」。該地區的樹木、河流與其流經的豐富生態區不但是3千萬人的家園,也是高達23%「不可挽回的碳」所在地。另外,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以及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所在的新幾內亞島,則分別占有6%與5%「不可挽回的碳」。

鄰近我們的亞洲國家之中,除了新幾內亞島外,保護國際基金會也點名柬埔寨、印度、孟加拉、馬來西亞、汶萊、澳洲東南方等地,都是「不可挽回的碳」座落的重要所在。台灣雖然沒有被特別提醒,不過打開專案地圖,可以發現我們仍有一些「不可挽回的碳」含量較高的區域,從下圖可看見,山區、西南、東部沿海區域等地遍佈桃紅色,代表含有不可挽回的碳。

保護國際基金會指出,許多國家已經承諾在2030年以前將30%的土地劃設為保護區。若政府利用這份地圖,與生物多樣性等其他資料進行交叉比對,就能精準選擇保護區位置,有效確保不會釋放更多麻煩到大氣中。

尊重原民、廣納科技、富有韌性的環境保育政策

目前「不可挽回的碳」23%範圍被世界各國列入保護區域,有34%落在原住民社群的土地上,前後重疊範圍只有8%。保護國際基金會表示,許多部落傳統生存方式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驗證,與以資本主義為核心思考的墾殖者後代的行為相比,更加有效穩定生態系中的碳存量。這代表著政府不用在這些區域主導任何變動,只要做原本就該做的事──積極支持原住民社群自治權,並就維繫文化與傳統知識的工作擔當協力角色,就可以確保這些地方「不可挽回的碳」不會隨意遭到破壞。

另外,保護國際基金會主張要使用新世代科技,諸如新型感測器、人工智慧,並且普遍架設網路,積極監控「不可挽回的碳」所在的保護區不受任何威脅,並且隨時都有最新資訊,提供決策者參考。他們認為,目標相同的單位要相互合作,透過科學與風險管理的精神,預先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火災、物種遷移、溫度改變做出對應的決策。

根據專案地圖,台灣山區許多高密度「不可挽回的碳」地區已經位於保護區域,但平地則否。為了力挽狂瀾,保護地球不受極端氣候侵襲,政府必須思考新資料對於現有政策有什麼意義,或是不足之處,進而修改現有環保政策措施;與原住民各部落合作,落實傳統領域保護,使用原民的土地必須經過部落知情同意;透過科技杜絕生態犯罪與過度開發,並且同時與民眾充分溝通,確保這些措施不會侵害我們的隱私。如此一來,台灣將有機會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鞏固其他同樣重要的社會價值。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1_euiba7nlezhh3xia6jlmyw.gif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