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franzl34 (pixabay) 

台灣最有名的「牛肉麵」、夜市裡滋滋作響的牛排、燒烤店中的和牛吃到飽;這些美食富足了我們的胃和心靈,卻是與工業排氣、汽車廢油並列為三大全球暖化的肇因。WIRE雜誌指出,農業排碳佔溫室氣體的 3 成,但在近一次的 COP26 氣候高峰會,各國政府卻未正式承諾進行改善。然而,科技可能會是解答嗎?

世界領袖不願提起的畜牧業碳排量

說到全球暖化,在腦海中會出現的,可能是汽車、輪船與飛機排放出的黑煙與高熱,或是重工業工廠上湧出的濃濃煙霧。然而,日常生活中賴以為生的食物,其實也是對地球造成危害的元兇之一。在WIRE的〈省省你的食物科技樂觀主義〉一文,作者剖析,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中,農業占比近三分之一,其中一半更由畜牧業貢獻,世界領袖在最近的 COP26 氣候峰會,卻無認真回應並做出減低農業碳排的承諾。總體來看,即使我們大幅改善了工業與交通的排碳狀況,農業的毫無改進仍會將我們推至地球暖化,越過不超過攝氏 1.5 度的緊戒線。

在台灣,農業雖然占整體溫室氣體比例不高,但光是氣候危害甚高的甲烷農業排放就占了40.6%,影響仍然不可小覷。我們對牛製品的狂熱,或許是罪魁禍首。《WIRED》文章指出,全世界每年生產7千萬噸牛肉、8.4億噸牛奶,而供應這些產品的10億頭牛,排放了全世界所有溫室氣體的9%。肉好吃、奶好喝,並不是牛的錯,但無肉不歡的人類,若不立即面對這些不斷產生的溫室氣體,最後將會把地球推向毀滅。

「乾淨的牛」:人類魚與熊掌想兼得的野心

我們不可能架著刀,要求消費者不吃牛,那要怎麼面對這些問題?文章指出,各單位紛紛推出不同計畫與科技,希望在不改變飲食習慣的前提之下,降低養牛的碳排放──「食物與農業基金會」投資500萬美金、白宮公布「美國甲烷減量行動計畫」、環保組織 Breakthrough Institute公佈了「乾淨的牛」白皮書,製造出降低甲烷排放的飼料,或是將動物排出的物質分解、利用,進而減少溫室效應。

不過,《WIRED》認為,這些降低碳排的計畫,往往都承諾太多、執行不足。例如白宮推動的「生物消化器」(biodigester)不但相當昂貴,而且只能處理10%的糞便甲烷問題。目前並沒有找到大規模可行的減碳策略,「乾淨的牛」白皮書宣稱,「技術可以降低18%甲烷、未來可降低48%」的目標顯得非常可疑。此外,即使這些飼料、糞便處理技術真的降低了將近一半的溫室氣體,減少使用牛肉的表現還是劣於豬肉、雞肉;且目前的飼養、屠宰策略,仍然會製造源源不絕的氣味汙染、動物福利與工人勞動權利問題。

改變飲食習慣,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除了降低飼養牛隻產生的溫室氣體,目前愈來愈多公司搶攻植物肉或培養肉商機,不用實際飼養動物,就可以製造出口感、味道與烹調特性相似的「肉品」。如此一來,我們不但可以避免動物生存在狹小活動空間、擁有低落生存品質,或從飼養到屠宰過程中產生的道德問題,也可以降低這些活動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

替代肉品看起來或許是更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但《WIRED》提醒,這些產品的問題在於,即使能夠低價量產,也未必能解決傳統畜牧公司壟斷、剝削的商業結構,同時政府是否積極鼓勵該計畫,或消費者是否買單都還是未知數。我們都對新的食品科技充滿信心,但是就算技術已經到位,我們是否願意付出額外金錢代價,或是犧牲部分口感,支持替代性的蛋白質,將是未來農業能否真正轉型為地球友善產業的重要因素。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1_euiba7nlezhh3xia6jlmyw.gif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