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從緬甸斷網與監控到澳洲的「中國科技巨頭」地圖,詳列中國監控科技輸出軌跡,分布數量比想像得多更多。
作者:林冠廷 | 編輯:OCF Lab

2021 年至今,東南亞最大的民主危機發生在緬甸。
自從軍方政變,緬甸軍政府開始暴力鎮壓抗議民眾,並無所不用其極地箝制媒體,試圖控制網路。除了直接用鉗子剪斷網路線外,相傳更有意開發防火牆,建立線上與線下的監控系統。
其中,中國輸出的各種監控科技,是緬甸軍方一大助力。
《紐約時報》指出,緬甸遭到西方世界金融制裁後,除了電信網路多半只能找華為與中興等中國公司建置,首都奈比多的街上也裝起了一支支華為監控鏡頭。近期引起爭議的《網路安全法》草案,更被視為借鑒了中國先例,賦予政府和軍方廣泛權力,可以屏蔽網站(如臉書、IG 等信息交流平台)、切斷被視為有問題的連線,甚至規定網路供應商必須將使用者資料保存三年,允許政府恣意獲取使用。
緬甸並不是第一個中國監控科技的使用者,也絕非最後一個。到底還有哪些國家,也是中國監控技術輸出的對象?澳洲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在「繪製中國科技巨頭軌跡」(Mapping China’s Tech Giants)專案中,於地圖上勾勒出超過 26,000 個資料點,包含中國科技企業在海外的基礎建設、技術輸出、學術合作。
深入中國在世界的監控技術合作關係

點開專案地圖,使用者可以依照國家、公司、主題等項目篩選。其中,選擇「生物科技」(biotech)、實為監控城市的「智慧城市」(smart cities)、「監控」(surveillance)三個與監控技術關係明確的主題,就可以依照此三主題的交集,篩選出 411 個遍佈全球中國監控科技合作記錄。
在過去,有些人可能認為中國的監控技術輸出僅限於其它極權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例如有 57 次合作軌跡的非洲;但事實上,這些合作與技術輸出,在經濟水準極高的國家中仍相當常見。例如:世界銀行於 2019 年公布的 GDP 排名前 50 大經濟體中,只有葡萄牙和希臘不在中國監控科技輸出的國家範圍內。
仔細檢視上段所述的 411 個中國監控合作結果,以洲別來看,包含中東的亞洲地區,是生物科技、智慧城市、監控三項主題最多結果的洲別,共有 136 個與中國的合作軌跡;單一國家而言,與中國大打貿易戰的美國則是最大宗,總共有 71 個結果。
在美國,許多合作關係建立在商業或學術層面,例如人臉辨識公司「商湯科技」宣稱跟美國大型零售商 Walmart 合作,以人臉辨識系統試圖「改善顧客服務」;中國的毓承資本(WuXi Healthcare Ventures)則以 1.15 億美金,入資美國知名基因檢測服務「23andMe」。此外,也有公部門與中國公司合作,例如中國無人機公司 DJI,就提供了「新科技、訓練與支援」給洛杉磯消防隊作為任務使用。將地點設定在臺灣,也可以看到中國曠視科技與臺灣的聯發科及奇景光電合作,設計「動態立體相機」(Active Stereo Camera)3D 臉部辨識系統,處理 Android 系統中的線上支付。
未來該怎麼樣?
公開「繪製中國科技巨頭軌跡」專案的同時,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也發表了一篇報告(中文翻譯版,英文原文見此),分析其調查結果。
報告指出,中國商業公司的技術輸出與合作存在明顯政治意圖,而非單純商業行為,共產黨本身即在政策中要求「讓黨的主張始終成為網絡空間最強音」,以及「推動我國治網主張成為國際共識」等。因此,雖然中國企業為世界技術發展貢獻良多,但從中國共產黨深入各個企業的運作、擁有股份,以及中國政府的政策態度,都說明了我們必須嚴防中國技術輸出現況。
報告也提出預警,提醒我們若放任中國技術流竄,將會導致各國政府可輕易取用監控技術對付異議人士,侵害民主政治;以智慧為名的科技進入各國大小裝置之中,增加中國竊取資料的風險;企業的擴張,幫助中國快速發展自身科技、鞏固優勢地位,在軍備競賽中逐漸取得難以擊敗的優勢。面對巨大的技術輸出潮流,我們要試圖理解中國技術背後所存在的風險,要求對中國大型科技企業進行調查,也要監督國內政府、企業使用中國科技的情形,才能將危機降到最低。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