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Linux 的飛行控制系統把 NASA 的毅力號成功推上火星,此舉也讓 2021 被譽為「開源勝利」的一年。方值「而立之年」的 Linux 完成火星任務固然讓人感動,但更好奇的是,怎樣的開源能量、營運模式,讓 Linux 在以商業為首的科技圈成長茁壯?本文將摘述其成長故事,也祝 Linux 生日快樂。

作者:陳廷彥 | 編輯:OCF Lab

(Picture on Linux Foundation)

1991 年,21 歲的 Linus Torvalds 將開放原始碼的 Linux 作業系統原型公諸於世時,他說:「這只是一個嗜好,不會變得很大(Something bigger.)」。
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在手機作業系統市佔率超過 70% 的 Android 系統,就是以 Linux 作為核心;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五百台超級電腦(統計截至 2020 年),其使用的作業系統都是 Linux;全球市值上千億美元的雲端市場,也有高達 90% 都是在 Linux 系統上運作;甚至在智慧電視、Amazon Kindle、無人機上,也都看得到 Linux 的應用。

這些資料都能一再證明,Linux 已悄悄成為我們網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一個原始碼公開,無償提供使用的作業系統,看似違反商業邏輯的 Linux 怎麼在高度商業化的數位市場中打出一片天?在 Linux 三十年生日的 2021 年,讓我們回顧它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茁壯。

從自願貢獻者到公司的形成

Torvalds 最初提出 Linux 原型時,Linux 沒有任何組織、公司在背後支持,成果也因開放且不求盈利,而只能仰賴各地的貢獻者無償投入來完善作業系統。即使如此,在1994 年,Linux 1.0 作業系統仍成功被開發問世。

已故教授 Peter Kollock 指出,Linux 之所以具有擴大發展的可能性,是因為有人先做好了可用的基礎架構,再加上作業系統是會讓開發者覺得有趣、又對自身有用的專案,因此能吸引更多人來參與;另一個關鍵則是 Linux 使用開放的 GNU 授權,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這讓貢獻者可以確保,自己與別人的貢獻成果都可在授權保障下公開使用,而不必擔心成果會被少數人佔有。

在 Linux 發展初期的共創共享精神,可見於 Debian 社群的創立。不過隨著系統開發愈來愈成熟,圍繞著 Linux 的商業公司也開始一家家出現,最有名的案例是 Marc Ewing 在 1994 年創立的 Red Hat 公司。Red Hat 一開始的營運模式是整合不同版本的 Linux,銷售光碟、提供諮詢服務,後來則在 2002 年推出經過功能整合、測試的企業版 Linux(Red Hat Enterprise Linux),雖然同樣開源,但必須訂閱才能獲得技術支援。
Red Hat 這類公司的出現,標誌著 Linux 的第一個開發上的轉向:從主要是社群志願投入,轉變為公司中的專業開發者主導。企業的形成,使得 Linux 的開發可以跟得上商業市場的需求。而 Torvalds 本人則透過非營利的 Linux 基金會,來守護 Linux 的發展。

與科技巨頭的關係:從對抗到共舞

隨著 Linux 的聲勢逐漸擴大,非開放原始碼的科技公司開始感到壓力。1998 年十月,網路上流出一份微軟公司的內部機密文件(後來被稱作「萬聖節文件」),內文直指包含 Linux 在內的開源軟體已對微軟造成威脅,而微軟也正在設想對抗這些軟體的方式。微軟前 CEO Steve Ballmer 甚至曾公開說「Linux 形同癌症」。當時,開放授權、挑戰智慧財產權的 Linux,與軟體專有、透過授權費盈利的微軟,儼然水火不容。
然而開源社群與科技巨頭之間的矛盾,在 2000 年後開始逐漸舒緩,到最後甚至開始積極合作。首先是 IBM 於 2000 年宣佈投資 Linux;2007 年,Google 與許多手機硬體商結盟,共同推出以 Linux 核心為基礎的 Android;到後來,隨著 Satya Nadella 成為微軟新 CEO,連微軟都開始宣布擁抱 Linux,甚至在自家的 Microsoft Azure 雲端上也以 Linux 為作業系統。隨著這些大公司相繼結盟和採用,Linux 的影響力日漸攀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

The Wired 雜誌指出,免費下載、自由修改的特性,讓企業不但可以節省成本,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以 Linux 為基礎的系統,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隨著 Linux 在許多設備的影響力日增,最後就連微軟都不得不開始讓步。然而,學者也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開源社群本身本就對商業化高度擁抱,而這種開放、協作、專案導向的駭客倫理正與新時代的資本主義精神相容。
Linux 三十年來,從異端到主流,從一個人的嗜好到可以登上火星,當初對抗科技巨頭的反叛性似乎已煙消雲散。當 Linux 與其它商業模式之間的區隔已然模糊,這能說是開放原始碼的勝利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商業模式嗎?又或者,在大公司已經成為開源運動的主體之後,開源也成為勞動剝削的一環,而過去開源運動所強調的社群協作也日漸削弱?這些問題,也只能留待未來持續對 Linux 走向的觀察才能得知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zdnet.com/pictures/linux-turns-29-the-biggest-events-in-its-history-so-far/5/

https://www.wired.com/2016/08/linux-took-web-now-taking-world/

https://www.lifehacker.com.au/2016/08/linux-turns-25-how-a-hobby-project-became-the-most-influential-operating-system-in-history/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