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ode for All,原文連結
翻譯|李明真、洪華超
編輯|OCF Lab 

編按:此篇為翻譯文章,原文來自於 Code for All,這是一個全球的公民科技網絡聯盟,主旨在善用數位科技幫助公民和政府更加開放、民主、公平公正,全球有 31 個會員
本篇延伸於 Code for All 團隊於 2020 年 04 月疫情擴展全球當時,介紹全球公民科技社群回應 COVID-19 而產出的一些重點專案,在 2020 年底,也就是第一次分享文章後的 8 個月,這些專案進展如何呢?

2020 年 04 月,疫情剛開始在全球蔓延時,Code for All 寫了一篇文章,列出在世界各地,那些為了應對 COVID-19 而出現的公民科技專案。疫情爆發當下,國際公民科技社群產出各樣行動的爆發力,非常令人感到鼓舞且激動。

在 Code for All 這樣的一個全球網絡當中,僅眨眼的瞬間就看到許多與 COVID-19 有關的新成員、專案、活動湧現,包括:

  • 光是在 2020 年 3 月,Code for All 的 Slack 空間的新加入者就成長了三倍。
  • 成員之一的 Code for Romania (羅馬尼亞),很快的有超過一打的專案來回應疫情,並且有好些志工全天候協助,讓大夥脫離困境。
  • 3 月甚至已經有線上黑客松,在活動公布數日內吸引成千上萬人參與。

我們很想知道,在快速而廣泛的響應期間出現的許多專案是怎麼隨著時間而推移,所以 8 個月後,我們再次探尋了四個之前有接受訪問的組織,想了解:他們的專案如何被延續?他們在疫情中學到了什麼?哪些事情挑戰最大?

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日本】Code for Japan 🇯🇵

Photo: CC BY Code for All:圖為 Code for Japan 的成員在 Code for All 2020 年峰會中展示他們對 COVID-19 的應對方法。

八個月前的第一篇文曾提過你們的專案,你們覺得這些專案目前發展得如何?

專案 #1 — 和東京都政府合作讓民眾查詢 COVID-19 資訊的網站。

🟢 這個專案持續運作中。網站發布之後,有超過 2 億的使用者存取、1.8 億的網頁瀏覽次數。網站非常熱門且非常重要,我們也獲得 Good Design Gold Award 獎項。

專案 #2 — 日本其他縣市部署自己的 COVID-19 相關網站

🟢 仍然持續中。我們已經採用公眾授權釋出網站的原始程式碼,有超過 80 個城市與當地公民科技團體合作,用這套程式碼建置該縣市專門的 COVID-19 網站。

專案 #3 — 地方政府建置自己的網站。

🟢 除了民間,有十個地方政府同樣用此開放原始碼,建置了該地的官方網站。

專案 #4 — 建置單一網站,讓民眾可在網站中排序並搜尋到日本政府提供的免費開放資料。

🟡 許多私人企業和公民團體,都發佈了疫情的支援訊息,但直到這網站建置前,是沒有一個單一入口可以看到所有資料。目前網站持續運作,但政府並未新增資料,民眾仍然可以使用這個網站查找資料,只是資料沒有更新可能過時。

Code for Japan 有新的 COVID-19 相關專案出現嗎? 

各地的 Code for Japan* 志工團體建置了一個網站,讓民眾可以搜尋提供外帶服務的餐廳(包含:Code for Yokohama – 橫濱, Code for Nagareyama – 流山市, Code for Aizu – 會津若松市)。餐廳資料由不同的關係人所維護。這個計畫接下來會和 Open Eats Japan 合作,創造出一個和外帶餐廳相關的開放資料庫。

* Code for Japan 是一個日本的公民科技團體,但其實日本各大大小小縣市更有無數的 Code for XX,例如 Code for 沖繩、Code for 北海道等。

當公民科技組織面對 COVID-19 時,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營運和定期維護專案的人力資源最吃緊。我們有很多的人想要以志工身份於專案中貢獻,但是管理專案已經很困難,如何將專案做任務劃分、建立待解決問題、簡化專案到得以讓人易於參與更是困難。專案管理很重要,也需要花時間持續維持運作,而志工擔任的專案管理者很難投入太多時間,因此狀況更加艱困。從 COVID-19 爆發至今已經好一陣子,而現在大家都累了,所以專案進度慢了。

你們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COVID-19 爆發之後,日本政府了解到數位轉型的重要,並將之提升為重點工作。政府規劃了數位發展部 (Digital Ministry) ,該部門將專注在推動政府數位轉型。

與此同時,Code for Japan 成為最大的公民科技組織,而政府也正期盼各種和公民協作的方式,所以政府很有興趣和 Code for Japan 合作。政府的資源很重要,我希望政府能分配一些資金給公民科技的活動。 

對於其他的公民科技組織,你有任何建議嗎?

和其他組織協力合作非常重要。Code for Japan 和臺灣的「 g0v 零時政府」 就一起在黑客松中協作。這樣的協作方式給予我們靈感,並且從他人的觀點中重新思考自己的程式,若能直接和政府協作會更有效率。

舉個例子,今年年初,臺灣和韓國的公民科技參與者製作了口罩存量的 API,然後 Code for Japan 辦理了一個研討會並邀請政府人士參與。透過這個活動,政府人員清楚了解到開放 API 和開放資料真的非常重要。

真高興聽到這消息!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嗎?

COVID-19 爆發之前,我們在 Slack 上有 500 位參與者,而現在有 4,000 多人參與。Code of Japan 社群正在成長,2020 年 10 月的時候,有超過 3,000 人參加我們的 年會Summit

人數的成長使得組織的維持更困難。2019 年時我們的團隊還不夠龐大(約 20~30 個員工),但最近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建立更強大的團隊,才能提供更專業的服務給政府。我們需要改造管理體系、社群設計和專案管理的方式。我們需要管理和募資團隊。在上次的年會之後,我們發現我們沒有好的團隊來維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COC),所以也將需要一個團隊去調查違反行為準則的事件。我們需要更多人維持高品質的工作產出。

感謝 Hal Seki 提供這些資訊。

【德國】Code for Germany 🇩🇪

Image for post
Photo: CC BY Code for All:圖為 「WirVsVirus」 黑客松的活動介紹影片截圖。

八個月前的第一篇文曾提過你們的專案,你認為這些專案目前發展得如何?

專案 #1 —  WirVsVirus 是 Code for Germany 與德國聯邦政府和另外六個組織聯合舉辦的線上黑客松,舉辦時間為 2020 年 3月20日至 3月 22日。這場線上活動的主軸,就是創造能持續發展的專案原型,並產生超越在德國當地的影響力,甚至擴及整個歐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統計結果有 28,000 人參與這場線上活動,這些參與者提供了超過 1,500 種對抗疫情的點子。 

🟢 之後,我們舉辦了很多活動來確認黑客松社群的最新狀況,也讓參與者呈現他們的專案。為了確保專案能持續發展下去,一個支援計畫因而誕生,這個計畫有四大要素:

方案啟動器:透過專業知識、資源以及合作夥伴,提供 130 種以參與者需求為主的支援方案。
方案生成器:透過密集的規畫,在幾週內促使 10 項方案提升規模並成為可獨立提案的專案。
社群管理:持續協調和支援所有方案以及 40,000 位 Slack 平台上的參與者。
配比基金:透過群眾募資的配比基金,為剛開始發展的方案提供強大的資金援助。

這個計畫是為了達成黑客松的整體目標而設計的,而這個目標就是展現團結力,並賦予公民社會更多力量,來想出對抗疫情的創新點子。由於這次活動是針對新冠肺炎,所以我們最看重的不是專案持續發展的潛力,而是可行性和成效。有些方案可能現在很重要,但三個禮拜後就沒那麼重要了。

「方案生成器」 主要是讓參與者盡快將原型開發成有效的方案。「方案啓動器」 不只適用於這場黑客松的專案,所有針對 COVID-19 危機的專案都適用;由這場黑客松衍生的社群也是如此,現在任何人都能加入這些社群。

聯合舉辦這場黑客松的七個組織,把活動舉辦過程都記錄在這本手冊裡。

專案 #2 — 一個串聯起街坊鄰居的平台,讓地方社區的成員能互相幫助,與彼此分享資訊和實用的建議。

🟡 目前這個平台還在運行,而且還有新聞機器人自動提供新聞報導中關於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然而,直到 2020 年 4 月中旬還很高的使用者活躍度,現在幾乎蕩然無存。這個平台的創立之初是為了因應疫情剛爆發時,人們對資訊交流的急迫需求。我猜想,是因為目前情況已較為穩定(或較為「正常」),所以大家取得資訊和社群的方式又變回跟疫情爆發前一樣。

專案 #3 — 一個名為「宅宅也幫得上忙(Nerds help)」的倡議活動,目的是將程式開發者和專業醫療人員(或其他防疫和治療人員)串聯起來。

🔴 這個倡議活動已經被棄置了。我們的志工仍然有持續提供數位協助,只是協助範圍已轉變為地方社區,變得更針對地方需求以及我們地方社群的網絡(如「開放核心實驗室 (The OK Lab)」)。舉例來說,有些實驗室會協助非營利組織改善他們的數位基礎建設。

Code for Germany 有其他針對 COVID-19 的新專案嗎?

就我所知並沒有,我們的社群持續將心力投注在專案的持續性和流動性,也一直持續協助現有的專案發展。我們網絡的成員也有聯繫地方政府,試著說服他們「開放政府」、「開放資料」和「公民科技」能讓整個地區在遇到危機時復原得更快。

作為一個對抗疫情的公民科技組織,你們遇過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總體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籌款,尤其是那些不盡然與疫情完全相關的現有專案,籌款更是特別困難。

對於其他對抗疫情的公民科技組織,你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有些專案的目的是改善政府服務或幫助民眾和企業,在疫情期間執行這類專案是一大挑戰。溝通和主動協助在這時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面對公家機關的繁文縟節時。

在一開始就要讓參與者和贊助者共同參與,並要求大家全力投入和長期參與專案。公民科技社群所做的事非常有價值,你們能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所以你們絕對有權力要求官方和贊助商給予強大的支持。

除了以上我問的這些之外,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由於大多數我們開發的材料都是以德文書寫,也侷限於德國的政治情境與數位化狀況,所以我們常常沒有材料能和網絡的其他社群分享。

感謝 Claudia Jach 提供我們以上的最新消息。

【巴基斯坦】Code for Pakistan 🇵🇰

Photo: CC BY Code for All:圖為 Code for Pakistan 的成員在 2020 Code for All 高峰會分享他們如何對抗新冠肺炎。

八個月前的第一篇文曾提過你們的專案,你們覺得這些專案目前發展得如何?

專案 #1 — 與國民保健服務部 (Ministry of National Health Services) 合作建立的數據儀錶板

🟢 / 🔴 這個專案還在運行,但已經不再由 Code for Pakistan 負責。我們在疫情爆發之初就已經建立了這個專案,後來會正式啟動,是因為國民保健服務部需要有人協助他們建立資料儀錶板。剛開始幾天(大概是 2020 年 3 月 17 日到 3 月 20 日),儀錶板會即時更新由國民保健服務部提供給民眾的資料。後來(三月底),改由政府負責儀錶板的運行後,我們就幾乎沒有再輸入任何東西。Code for Pakistan 的儀錶板比較以資料為主,政府的則是比較以資訊為主。總而言之,是由我們最先發起建立資料儀錶板,還有其他疫情相關服務的應用程式介面。現在主要儀錶板還在運行,政府在這方面做得挺不錯的。

專案 #2 — 採用風險計算引擎 (Risk calculator logic) 運作的 Facebook Messenger 聊天機器人

目前 WhatsApp 和 Facebook 的聊天機器人都還在運作。只要告訴聊天機器人有什麼症狀,就能知道是否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舉例來說,聊天機器人會問像是「您是否有咳嗽」、「您是否有發燒」之類的問題,然後再根據詢問者的病況,告訴他是否有輕微的新冠肺炎症狀。

Code for Pakistan 有其他針對 COVID-19 新冠肺炎的新專案嗎?

Telehealth (入口網站已經無法連上)是我們和「數位巴基斯坦 (Digital Pakistan)」建立的諮詢專線,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民眾可以透過這個專線與醫生志工聯絡。我們還在努力讓入口網站恢復運作,目前民眾可以撥打緊急號碼 1166 來使用這個諮詢服務。

我們希望每個人都透過同一個專線或入口網站來使用這個服務,這會比同時有很多種管道來得好,因為民眾就不會不知道該選哪個好。

作為一個對抗疫情的公民科技組織,你們遇過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政府有時會很猶豫是否要和非政府行動者 (non-governmental actors) 合作,但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政府需要對很多人負責,還面臨龐大的壓力,要在這種危機時刻迅速做出決策。雖然每個政府部門的合作程度都不太一樣,但我們會盡力幫忙,也會持續尋找更多有意義的合作機會和合作管道。

你們會給其他對抗疫情的公民科技組織什麼樣的建議?

一定要確保一切都是公開的。多虧了開源大家才有辦法迅速採用別人的專案,這真的幫了我們很多。網路上就有很多解決方案供我們選擇,還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應用程式能進行接觸者追蹤 (contact tracing),但礙於我們國家施行民主的方式,我們後來並沒有採用這些應用程式。

總之,我們的建議就是永遠保持開源的精神,還要不斷和合作夥伴或援助你的夥伴溝通。

除了以上我問的這些之外,你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我們在一開始就確保有不間斷的資料流,後來我們發現這件事很重要。處理資料雖然是能見度不高的工作,但其實貢獻非常大。

我們很慶幸當時有建立一個資料渠道 (data pipeline)(決策者每天都會用到)。我們也很慶幸,當初有確保衛生部門的每個人以相同的格式輸入資料資料,這讓上層得以迅速做出決策。

另外,資料也有一直在更新,每晚都能看到來自醫院的最新資料。我們得一直確保資料是最新的,這是很累人的工作。

我們很高興一開始就有很多人主動來協助我們。在建立大量的資料時,他們的合作是事情順利的一大關鍵;當時我們成功讓所有人取得共識,很快就讓他們組成一個合作團隊。

感謝 Shaji Ahmed, Ali Raza, Sahar Habib & Ebtihaj Khan 為我們提供以上的最新資訊。

【非洲】Code for Africa 🌍

Photo: CC BY Code for All:圖為 Code for Africa 的 PesaCheck 是東非的事實查核部落格,最近也大量針對 COVID-19 的消息做查核驗證。

八個月前的第一篇文曾提過你們的專案,你們覺得這些專案目前發展得如何?

專案 #1 — 和非洲大陸指標性的開源數位檔案館 AfricArXiv 合作,該館專門鎖定非洲科學性學術研究,而專案藉由凸顯有用的在地資料和研究,以提高當地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這個合作關係終止了。

專案 #2 — 部署一個橫跨六國的團隊,擔任 COVID-19 消息的事實查核工作。

🟢 過去幾個月,我們的事實查核成效不錯且穩定成長。PesaCheck 是 Code for Africa 事實查核的主力工具。現在 PesaCheck 的團隊成員來自 12 個不同非洲國家,用 4 種不同語言溝通。PesaCheck 在 WhatsApp 上的 tip-line* 很成功,民眾可以透過 tip-line 回報假消息,tip-line 還會發行每週電子報。Tip-line 現在在 16 個國家中使用,擁有 600 多個訂閱者。

*註:Checkpoint Tipline,What’s App 建立用來讓使用者確認他們收到的訊息的真實性。

專案 #3 — 和 Takwimu 的政經分析家合作,匯總資料來幫助受 COVID-19 影響最多的社群、的基礎建設和服務。

🟡 這個專案目前暫停,沒有更新的進度。

Code for Africa 有新的 COVID-19 相關專案出現嗎? 

Code for Africa 的女性和資料網絡 –  WanaData ,已與設在東非的青年倡議組織 Twaweza 合作,支持 WanaData 研究員記錄 COVID-19 的大爆發如何影響東非婦女和其他邊緣社區。這項合作將產出以斯瓦希里語 (Kiswahili) 發布的多媒體套組,包含了深度報告、新聞和社交媒體活動。研究員還獲得了獎助金來完成報告。第一個故事已經出版,以後還會有更多故事。此外,WanaData 社群與 Code for Africa、Pulitzer 危機報告中心合作,發佈了「Outbreak」,這是一系列由資料驅動 (data-driven) 的報導文學,探討 COVID-19 在非洲肆虐下,對於婦女、兒童和少數族群的影響。這些報導大部分是在非洲的主流媒體上發表。這裡有一些例子:

👉 疑似的 COVID-19 中間宿主陷入麻煩 |作者:WanaData fellow Purity Mukami.
👉 Covid-19 對奈及利亞的營養和食物庫存的衝擊 |作者:WanaData fellow Olufunmilayo Habibat Obadofin.
👉 各國採用線上教學後,貧困、易受傷害的殘疾人士被拋諸腦後 |作者:WanaData fellow Blessing Oladunjoye.

公民科技組織面對 COVID-19,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對於一個在公眾資訊和決策過程中運用的資料的公民科技組織來說,持續地提供最新的資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例如,坦桑尼亞在 5 月初停止報告 COVID-19 病例。缺乏其他與 COVID-19 相關的資料的狀況也很明顯,像是許多非洲國家不知道有多少張病床,加護病房或呼吸機可用。在某些情況下,政府所能夠匯整到的資料,是國家級的事件才會有的資料。這會是一個問題,因為在非洲國家中,城市貧民窟的發生率很高,同一個地區可以從非常發達轉變為不那麼發達,而這些變化沒有詳細的數字能夠證明。

COVID-19 的快速傳播迫使我們的資料學院立即從實體訓練轉換為虛擬訓練。我們內部的通訊結構和遠端作業工具讓 Code for Afirca 幾乎毫不費力地轉換到了遠端工作。然而,實行遠端的訓練也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如何實踐培訓,也就是如何訓練培訓和吸引參與者,並重複針對虛擬培訓平台進行調整。我們還必須重新檢視培訓素材和課程,並確保初學者可以順利使用我們的工具和平台。在每次培訓中,還花了很多時間用於確認參與者能以我們要求的工具進行作業,與實體的培訓相比,線上的培訓更難了解學習的狀況和給予學員額外的關注。當然,線上培訓還有其他的問題,例如停電和網路斷線。

對於其他的公民科技組織,你有任何建議嗎?

COVID-19 對公民社會的工作者們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對數位技術不太熟悉並且必須快速適應與團隊進行遠端協作的人。我們提供的建議非常實用:備好水壺不停補充水分、進一步了解敏捷開發方法、嘗試在家中劃分出工作區(將其與個人生活空間分開)、僅在必要時進行視訊通話(並採用具行動力、快捷的平台服務,例如 Google 雲端硬碟和 Slack 等平台)、試試看 Miro.com 和 Jamboard 等工具、和你的團隊一起集思廣益、並且花一些時間來從最近眾多新的線上會議工具中學習新技能。在專案中,我們建議不要急於投入大量資金針對防疫來開發新的資料或技術工具,而應該要花時間研究已經存在的研究並與現有計劃建立連結,進行合作並增加價值。

感謝 Amanda Stydom 提供我們這些消息。



本文章為翻譯文章,原文授權條款為 CC BY Code for All。
翻譯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為 CC BY 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 OC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