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開個冰箱都可能落入收集資料的陷阱!來看 AccessNow 整理的六種毛骨悚然語音辨識服務,現代人到底還能怎樣保護自己?
作者:林冠廷 | 編輯:OCF Lab|

Apple 在 6 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中,宣布開放第三方廠商使用和內建Apple 語音助理 Siri 服務。透過這種方式,蘋果公司將搶下更多語音市占率,與 Google 和亞馬遜一戰高下,但隨之而來的隱私疑問,也讓輿論焦點回到科技公司使用語音服務的道德問題。科技人權組織 AccessNow 便在 7 月 1 日以 CC BY 授權發表報告,摘要了六種令人不安的語音辨識服務。
想用 TikTok/Amazon?做好聲紋被收集的準備!
六種語音服務中,最容易猜到的,就是科技巨頭擁有的數位平臺。
根據報告引述 The Verge 文章,席捲全球的中國社群媒體 TikTok,在 6 月初更新了美國版的隱私政策,明文指出會收集使用者的「臉紋與聲紋」,未寫清包含哪些項目,只說是便於該公司進行「人口分類」(demographic classification),例如性別與婚姻狀況。與臉書的文字、圖片發文不同,TikTok 的基本內容格式是影片,幾乎可說只要使用者想繼續使用 TikTok,就難以避免臉部與聲音遭到收集。不只中國商人喜歡你的聲音,美國亞馬遜公司也是聲音收集癖好者。報告引述 QZ 文章中提及,亞馬遜的健康偵測手腕 Halo 中,內建「音調」(Tone)服務,可以偵測你的聲音是否正向、充滿能量。科技公司透過大量的資料累積,已經可以分析普羅消費者的情緒,並隨時「指導」使用者要用更有活力的語調講話,顯示科技公司對人類的掌握愈來愈複雜,也更加廣泛。
今晚來點……語音辨識?餐飲產業鏈正「聲控」你的消費選擇
隨處可見的智慧喇叭、手機側錄語音已經不足為奇,未來到朋友家裡作客,可能要先搞清楚他是否升級了「智慧冰箱」。報告引述 The Counter 的文章,指出南韓財閥三星公司的智慧冰箱,除了全天候監控消費者的食物存量、聆聽食材需求,更孜孜不倦地把消費者的飲食偏好與語音指令傳到三星伺服器進行分析。The Counter 說,三星的隱私政策相當廣泛,一旦同意條款,就等同授權三星與其廣告商恣意收集、分析與監控個人的資料。有些消費者不願意雙手奉上資料,讓自己平白變成被餐飲業再利用的產品。報告引用 Restaurant Business 的報導,有美國芝加哥的民眾把麥當勞告上法院,指出麥當勞未經消費者同意,就在得來速點餐窗口使用語音辨識系統,違反伊利諾州生物資訊隱私法。原告 Shannon Carpenter 認為麥當勞結合語音與車牌辨識,只要留下一次紀錄,未來每次再訪,麥當勞就會藉由車牌調閱過往消費,顯示客製化的推薦菜單,這種意圖讓人掏出更多錢的作法,卻根本沒有事先獲得消費者同意。另外一篇引述的報導則指出,麥當勞修改幾間於芝加哥採用語音辨識的員工訓練內容,要求他們避免幫客人點餐,改讓語音辨識來做。
不想被語音辨識掌控,改當自耕農可能比較快
即使你與當代科技連結不深,不喜歡社群媒體、新潮科技,也不出門覓食,仍然難以脫離語音辨識魔掌。報告指出,除了前面四種語音辨識之外,部分電話客服中心也已經導入 AI 系統,可以偵測通話者是否在生氣;找工作時的一言一行,也可能被 HireVue 公司的語音辨識分析,透過語音偵測看應徵者是否適合這份工作。也就是說,除非決定未來再也不用聲帶發出聲音,只要走跳在商業社會之中,每個人的聲調、遣詞用字與情緒,都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商業公司的決策來源,並影響其接下來的消費選擇、服務待遇,甚至是職業生涯。

蘋果在開放 Siri 第三方硬體的同時,也於近日宣布限縮 Siri 適用範圍,例如 Uber 等乘車服務將再無法透過 Siri 叫車。但無論政策如何改變,這些決定永遠都是商業公司的自由,消費者既無法檢視這些服務背後的原始碼,也無法避免自己的聲音遭到分析、管理、掌握。除非願意退隱山林,否則若不希望個人界線繼續遭到侵犯,可選擇積極地持續監督這些公司,要求開放原始碼、把加入或退出這些的自由還給使用者,貫徹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則,守護每個人的隱私。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