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彥涵
照片來自 |Library Bookshelf (Flickr)
自從網路普及開始,線上學術資料庫逐漸成為學生、研究人員查詢資料的重要平台。但是,學術資料卻成為了出版社牟利的工具,本應該是幫助知識互通、促進人類學術發展的資料庫,卻變質成為壟斷、監控的推手:握有臺灣各大期刊版權的華藝資料庫,更被爆出將「國家」等字眼改成「臺灣」,以順應中國審查;國外知名出版社 Elseier、Wiley 更聯手其他廠商,與大學圖書館談條件,企圖把學術資料庫打造成監控師生學術自由的環境,以滿足自身利益的病態手段。
以反盜版之名,出版商想行監控之實
根據媒體網站 Coda 的《專制科技》專欄,猶他大學的「安全官員」(security officer)Corey Roach 在 10 月 22 日的一場網路研討會中,跟各個期刊廠商大談監控師生的技術。
雖然師生連上資料庫,會先經過學校網域,使得出版商難以直接確認使用者身分;但根據 Coda,Roach 在線上提議於伺服器中安裝外掛,收集「生物資料,可以是他們打字的速度,或是他們如何移動滑鼠」,用以分析每一個使用資料庫的人是誰。「我們擁有的遠遠不只他們的帳號、密碼而已」,Roach 表示。
Coda 指出,這場研討會由新組織「學者網路安全倡議」(Scholarly Networks Security Initiative)組成,出版商、學術組織如 Elsevier、Wiley、IEEE 皆為成員。為了鼓勵大學圖書館配合,Roach 建議上述出版商藉由提供資料庫折扣優惠,換取在伺服器中安裝監測軟體的權限。
利益薰心的出版社,不擇手段剷除「影子圖書館」
為什麼出版社會不惜侵犯師生人權?這可能與他們跟「影子圖書館」Sci-hub 的戰爭有關。
根據《報導者》,學術出版社 Elsevier 手上握有《刺胳針》(The Lancet,是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醫學期刊之一)等 2500 本期刊,這些期刊掠奪學術研究者心血行之有年:學者不但得無償提供文章著作權、免費進行學術同儕審核、付出臺幣五、六位數的刊登費,當需要下載論文進行研究時,還需動輒付費臺幣上千元。
學界對 Elsevier 等死要錢的學術怪獸早已忍無可忍,但礙於出版社掌有知名期刊,他們仍然得繼續在這些地方投稿。《報導者》指出,時年 22 歲的哈薩克研究生 Alexandra Elbakyan 在 2011 年成立 Sci-hub 網站,提供禁不起繼續被剝皮的學生、研究者下載盜版期刊文章。幾年來,出版商與 Sci-hub 之間不斷爭訟。Coda 則認為監控使用者,是出版社試圖打擊 Sci-hub 這種「影子圖書館」的最新作法。
反對知識壟斷,你需要積極守護分享精神
出版社靠著品牌影響力,對學術研究「插乾股」的行徑,更年年調漲期刊訂閱費用,蠶食鯨吞學術機構的資源。其中,臺灣大學就曾在 2016 年宣布停訂 Elsevier,用以爭取更好的談判條件。雖然事後 Elsevier 與臺大妥協,資料庫也恢復使用,但 Elsevier 並不是省油的燈:2020 年 11 月,Sci-hub 在 Twitter 上貼出一紙律師函,指出 Elsevier 透過中國法律事務所,封鎖了註冊在臺灣,且為 Sci-hub 在世界上為數不多依舊存活的網址:https://sci-hub.tw。
RSS 標準開發者、世界知名的技術神童 Aaron Swartz,因為下載與分享 JSTOR 資料庫的文章遭到 FBI 調查、提起十餘項重罪訴訟,並因此自殺。哈佛法學院教授 Lawrence Lessig 在一篇悼念 Swartz 的文章中提到,他生前告訴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的學生,當自己擁有閱覽資料庫的特權,分享便是自己的道德義務。
面對把持學術半邊天的期刊惡人先告狀,臺灣的域名管理單位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應該拿出魄力,不應容許中國註冊商任意封鎖臺灣網址。此外,你也可以捐款給 Sci-hub,或是 HAU 等開放閱覽權限的期刊,鼓勵知識開放。更重要的是,應該師法 Swartz,參與到分享的行列中,釋出你有的付費文章,交換下載連結,讓想要監控你的圖書館,被「影子圖書館」所取代。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