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林韋丞
圖片來源 |Eugene Kim (flickr)

CC 授權旨在降低複雜的授權機制,讓有意願開放作品 / 資料的創作者不用一一同意授權,同時也避免取用者苦無取得授權之管道而無法取用等等問題。關於 CC 授權的運用,舉例來說,若你曾剪接免費音樂或將圖庫素材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更甚者,引用維基百科的文字資料等等,你很可能就使用了「CC 授權」的素材。

CC 授權不僅讓授權更便捷,它也有多種授權模式。諸如要求使用人標註作者姓名,或不得使用於商業目的、需以相同方式分享、不得改作等,它們皆以圖像的易懂方式標示,讓授權者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授權,而取用者也能夠輕易地知道該在哪個範圍內取用。

然而 CC 授權終究是法律條文的形式。國外就出現了「著作權釣魚」的行為,利用十幾年前舊版 CC 授權的漏洞,試圖陷使用者於不義。

一案接著一案,攝影師聯合律師放餌釣大魚

打開 Marco Verch 的 Flickr 相簿頁面,你會看到各種主題的攝影作品:從咖啡店、風車、高壓電塔、樂器,到社運遊行現場,幾萬張照片中,絕大多數皆以 CC 授權釋出,而且還是只要標註作者姓名的「CC BY」授權。不過根據英國《Computer Weekly》與德國《南德日報》合作的深度報導,Verch 上傳這些照片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分享。

《Computer Weekly》等媒體指出,Verch 取巧使用了舊版的 CC 2.0 授權,這個授權要求使用者除了標註作者姓名,還要標記原版圖片的完整名稱,附上原始圖片與授權的網站連結。如果圖片經過修改,即使單單是裁切或放大縮小,也應該特別標明。假若上述任何一個條文無法滿足,該授權就會自動遭到中止。

Verch 聘了一批律師與機器人軍團,在世界各地控告一個個沒有完全遵守舊版授權要求的圖片使用者。《Computer Weekly》等媒體引述了許多案例。哥倫比亞大學因為「筆電與一副眼鏡」的相片被求償美金15萬元;一名大二學生被要求在籌措父親葬禮的同時,為一張足球員的照片付錢;荷蘭培力年長女性的組織「Kijk Haar!」更因罰金被迫關閉,創辦人 Patty Knoops 心痛地表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完全失去意義」。

面對「著作權釣魚」除了明哲保身,也不應助長其曝光

英文中,這種行為被稱為「著作權釣魚」(copyright troll)。《Computer Weekly》等媒體引用了一個美國法官對於 「著作權釣魚」的定義:「著作權釣魚者打的是數量戰,他同時對準成千上百的被告尋求和解,這個和解的金額要低到讓被告付錢消災,比起(在法庭上)辯護還要便宜。」

無論你是專業的創作人士,或是隨性的網路分享者,要怎麼自保,才能防止著作權釣魚找上門?

最簡單的做法,其實還是仔細閱讀授權條款。或許你會覺得惱人,甚至因此不想使用CC授權,但換個角度思考,只要閱讀過一次以後,網路上無數資源,只要授權版本、條件相同,你就不用再次閱讀。

面對常見的CC BY條款,如果還是嫌閱讀授權麻煩,只要把握以下授權原則即可:只要原作者有提供作者名稱、作品標題與連結、授權類型與原文連結,均需標記;只要你有修改,就要說明修改類型(例如裁切、黑白化),有改作的話,則需依照前面原則說明原始作品來源,基本上就沒有法律風險。

此外,在網路上搜尋照片時,也可以注意CC授權的版本。目前而言,新的授權版本考量到實際使用的問題,所以CC 4.0授權比起3.0、2.5或2.0都較為人性化。例如 CC BY 4.0 授權就提供了30天的補正期,讓使用者補上應標明的資訊;此外,4.0的授權也不再強制要求使用者標上作品標題。

CC授權的精神是「保留部分權利」,調和了使用者的需求,也保障創作者能獲得表彰。理論上應該是促進分享的著作權條款,卻被「著作權釣魚」者拿來興訟,原本授權的美意盡失。根據《Computer Weekly》等媒體,Marco Verch在2018年被《維基百科》列為拒絕往來戶,目的就是讓受害者不要增加。如果你發現你所引用的素材來自「著作權釣魚」,即使自己懂得如何遵守授權條款,也應該避免使用,不要成為「魚餌」散布者。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如果覺得我們寫得不錯,歡迎點選下圖幫我們按讚,按讚五次 OCF Lab 就會收到虛擬貨幣 LikeCoin 回饋唷!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