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 王彥涵
照片來自 | DMCA (pxfuel)
Chrome預計捨棄業界通用的廣告追蹤技術 cookie,改採用自行研發的新服務FLoC。聲稱可以更有益於保護用戶隱私,但經過電子前哨基金會抽絲剝繭後,新服務顯然沒有想像的那麼單純。。
瀏覽器是我們與網路世界連接的橋梁,但這個媒介卻經常回過來對我們進行身家調查,透過擷取我們的瀏覽記錄來轉換成廣告商獲取利益的資源。Google 旗下的 Chrome 瀏覽器,計畫淘汰業界常通用的廣告追蹤技術—— cookie,改採用自行研發的新服務——FLoC。他們聲稱這將會保護用戶的隱私,但是,電子前哨基金會(EFF)卻在一篇 CC 授權釋出的文章內容中批評,新的服務並沒有更加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反而存在更多隱憂與疑慮。
從 cookie 到 FLoC:從追蹤個人到歸類使用者組別
一般來說,在使用者瀏覽網頁的過程中,網站中的廣告欄位會於瀏覽器存放「第三方 cookie」。這個 cookie 把每個使用者編號,幫助廣告公司記錄使用者的瀏覽習性。往後當使用者上網,無論到哪個網站,只要有安裝同一家廣告公司的 cookie,廣告公司都能掌握使用者的個人偏好,進而推送精準廣告。
作為世界最大的廣告商之一,Google 過往是第三方 cookie 的忠實愛用者。隨著 Safari、Firefox 等其他瀏覽器以維護隱私之名,紛紛阻擋第三方 cookie,Google 也宣布不再讓 Chrome 支援這個技術。取而代之的,是新的 FLoC 科技。
根據電子前哨基金會的文章,FLoC 的核心概念是:瀏覽器透過每週分類使用者的瀏覽記錄,將習性相似的人歸為一類,並將每個類別編號。與追蹤個人瀏覽記錄的 cookie 相較,FLoC 技術讓廣告主只看得到使用者的類別編號,而非專屬於你個人的代碼。
也就是說,如果你跟另外數千名使用者常常用中文搜尋泰式料理,查看美妝與香水網站,並且固定瀏覽年老柴犬用品,你們可能就會被瀏覽器分到同一類,也會看到相應的廣告。
隱私、歧視問題未解,FLoC 只是換湯不換藥
在第三方 cookie 走向衰亡的年代,新技術並不能真正保護使用者個資,而是試圖繼續剝削我們的隱私。電子前哨基金會是這麼形容的:「每個使用者的行為模式變成標籤,跟著他們從前一個網站到下一個,這些標籤看起來神秘、不可測,但對於內行人來說,資訊卻極為豐富。……使用者在每一個互動中,總是以這樣的告解開場:『這是我這週的行為記錄,請依照這些記錄對待我。』」
就算你對這些標籤沒有太大意見,FLoC 技術仍然可能讓你的隱私在意想不到的狀況下曝光。文章指出,即使拋棄第三方 cookie 對每個使用者進行編號的「指紋化」(fingerprinting)技術,FLoC 仍然可能做得到指紋化。每個 FLoC 的使用者群組人數可能只有數千人,也就是說,Google 已經預先幫指紋化鋪好了路。廣告主在看到你的 FLoC 群組編號時,只需要在同一群組的幾千人中分辨個別差異即可,比起要在數十億網路使用者中做到相同目標簡單許多。
另外,文章也指出歧視問題。過去在選舉與政治操控中,針對族裔及性別下的精準廣告常引發歧視問題,最終撕裂社會。如果網站可透過別的途徑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他們就可以跟 FLoC 群組比對,進而推測同一 FLoC 群組的性別、種族與社經資料。
不想出賣個資,我們還能怎麼做?
廣告是網路誕生以前就長久存在的產業,也是生產數位內容的重要營收來源。我們並非要抗拒廣告,但侵犯隱私的個人化廣告必須停止。電子前哨基金會在文章中,稱第三方 cookie 大概是「網路最大的錯誤」;現在我們快要擺脫第三方 cookie 了,更不該讓 Google 與 FLoC 來攪局。
目前 Google 已經開始在美加、澳洲、日本等地測試 FLoC,如果你是居住在測試區域的 Chrome 使用者,可以進入電子前哨基金會的「我被 FLoC 了嗎?」網站,查看自己是不是被測試的白老鼠。不幸成為測試對象的讀者,網站中亦有關閉教學可供參考。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