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 王彥涵
照片來自 | Visa Rejected (stockvault)
美國多州政府在辦理失業補助時,將部分業務外包給一家身分辨識公司「ID.me」。但在過去幾個月,推特上出現了大量失業民眾的呼救,因為他們無法通過自動驗證,也等不到人工驗證。ID.me 舉著「預防失業詐欺」的口號在各州取得標案,但當 VICE News詢問 ID.me 執行長「失業詐欺」的金額如何計算時,他卻不願多做回應,只表示這些數字都經過計算。
疫情期間,美國失業率節節攀升,許多州政府為失業民眾提供失業補助的同時,選擇與一家身分辨識公司「ID.me」合作。ID.me 提供的服務主打民眾毋須親赴政府單位,就能在手機上透過人臉辨識的方式驗證身分,避免遭到「失業詐欺」而被其他人冒用、申請失業補助。但獲得高達 22 個州政府青睞的ID.me,卻在實際應用時怨聲載道,惹惱許多人。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防止「失業詐欺」的代價:失業民眾被迫與難用系統搏鬥
在美國使用 ID.me 領取失業補助的流程,並沒有相當複雜。使用者要上傳政府證件,接著進行臉部辨識,確認他就是證件上的本人,便可以完成身分驗證;如果沒有辦法通過,則會導引給被稱為「信任鑑定人」(trusted referee)的 ID.me 專員,進行人工驗證。看起來很簡單,但顯然 ID.me 連這麼簡單的流程都沒辦法做好。
根據Gizmodo,社交平臺推特在過去幾個月,湧入了大量的失業民眾呼救,他們既無法通過自動驗證,也常花費好幾個小時,還是等不到「薛丁格」的人工驗證。
加州網友「松鼠暴動(riotsquirrel)」在 ID.me 的推特上大罵:「誰有辦法為了這通完全不必要的視訊電話,花五小時照顧一台電腦?你各位都瘋了嗎?我們要靠失業保險生存、買吃的、藥品,付水電費。」從 佛羅里達、科羅拉多到賓州等各地方新聞報導,都能看出居民怨氣沖天。「我已經無比挫折,這真的很羞恥。」一個北卡羅萊納州的居民在視訊採訪中,一邊哭泣一邊告訴 ABC 11 的記者。
ID.me 的 支援文件顯示,該公司建議民眾預先為冗長的等待做好準備。該文件鼓勵使用者改用電腦或平板,保持穩定連線,如果系統顯示等候時間小於 30 分鐘,就不應該離開電腦,否則可能會錯過人工驗證,必須從頭再來。但是對於已經失業的民眾,他們不見得擁有穩定的連線、一臺夠新的電腦,甚至也沒有空盯著螢幕至少半小時。
數字可疑、怪罪民眾,ID.me繼續賺大錢
究竟民眾的挫折與淚水,為美國換來什麼好處?Vice 在一篇文章 中,指出 ID.me 不斷在媒體採訪中提到「失業詐欺」對美國的傷害,但計算出的金額不斷上升。ID.me 執行長 Blake Hall 在二月告訴一個地方電視臺,「失業詐欺」已經浪費整個國家了一千億美金,幾週後這個數字變成兩千億,過了一個月是三千億,最新的版本則是六月的四千億。根據 Gizmodo,美國勞動部計算 2020 年 3 月到 10 月的失業詐欺金額僅約五十四億。ID.me 靠著「預防失業詐欺」的大旗在各州狂掃標案,但當 Vice 詢問 Blake Hall 這些數字如何計算,Hall 卻不願正面回應,只表示這些數字的計算方式是一致的。
面對服務難用或是潛藏歧視的批評,Hall 也拿出各種數字捍衛公司形象。即使面臨排山倒海的指控,他還是表示該公司臉部驗證有 99.9 %效力,人工驗證等待時間也不到五分鐘。Gizmodo 表示,面對人臉辨識普遍對黑人不利的評論,他則模糊地表示「在一一對應的基礎(1:1 basis)上,膚色跟人臉辨識失敗之間並無關聯」。他甚至認為民眾無法成功辨識是他們自己的錯:「有人可能會上傳只有半張臉的自拍照啊」。
在模糊且疑似誇大的數字遊戲中,有一筆資料大概最沒有爭議—— 根據富比世雜誌,ID.me 在三月時的估值已經高達 15 億美金。
美國前景晦澀不明,政府人臉辨識繼續讓民眾受苦
Delta 病毒株入侵,美國各州 Covid-19 確診率節節攀升,口罩強制令重新啟動,官員拜託民眾打疫苗。原本走向復甦的美國,被不願接種疫苗的保守人士帶到詭譎且前景不明的新方向。「這對我這種人不公平。我想回去工作,但是如果 Delta 變異株比預期還嚴重,將有很多事情遭到取消。」 ID.me 的受災戶之一的 Andrew Wilczynski 告訴拉斯維加斯的 8 News NOW 電視臺。根據 8 News NOW 的報導,內華達州有 12% 民眾無法通過自動驗證,必須使用人工驗證。若疫情不減,Wilczynski 與這 12% 的失業民眾,將繼續遭到 ID.me 人臉辨識系統折磨,直到他返回工作崗位。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