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 王嘉禕
照片來自 | Marco Verch (Wuestenigels) 

國際知名數位人權組織Access Now日前發表〈排除的協定:為何 COVID-19 疫苗「護照」對人權造成威脅〉報告,指出疫苗護照所造成的歧視與隱私問題。

世界上多數國家包含台灣在內,早有一套預防傳染病的機制,不見得一定得靠重建全新的數位化方案才能著手執行。不過在COVID-19這場全球疫情中,許多國家都希望能夠快速有效遏止疫情持續蔓延,所以紛紛揚棄現有的公共衛生作法,轉而採用各種數位系統,並認為數位系統能比傳統方法帶來好多防疫的便利及好處。這個心態被該報告稱為「數位解方主義」(techno-solutionism),彷彿使用數位系統來蒐集資料後,疫情的可控性就能夠大幅提升。此心態主宰了各種防疫措施,加上政府希望能夠復甦國家經濟,因此捨棄了公共衛生學的預防機制,反而開始崇尚快速取得資訊及不必要的各式電子紀錄。

隱私與歧視,疫情科技帶來的雙重危機

「數位解方主義」或許帶來效率,卻也製造歧視,並對我們的隱私帶來巨大威脅。報吿指出,疫苗護照連結國民身分系統,讓國家邊境到路邊商家等大小單位都得以驗證我們的個資,更整合手機號碼、財務資料、監理單位資料等,將原本不相干的資訊一網打盡。國家身分機制隨著疫苗護照不斷擴張,被報告稱為「章魚型」的國家身分系統。

大量隱私匯集一處,讓政府容易失去分寸,將衛生單位資料挪作他用。報告批評新加坡的實聯制系統,就允許執法單位拿去調查犯罪者足跡,即使該國政府表示只拿來追蹤「嚴重犯罪」,仍然不是公共衛生系統原先設計的目的。

此外,安全漏洞問題同樣嚴重:報告點名了牙買加的「JamCOVID」系統,在累積了上百萬筆旅客COVID-19檢測紀錄、移民文件、簽名圖像、自我監控時的自拍影片後,竟被發現這些資料儲存在伺服器中,完全沒有密碼保護,可以被輕易下載。

許多政府尚未妥善評估現有疫苗紀錄是否已經夠用,就急就章地研發疫苗護照app。問題在於,各個國家所認可的疫苗種類不同,每次接種有效期間還不明朗,代表這些app本身奠基於不穩固的開發基礎之上,更以民眾的隱私作為代價,最後恐怕只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儘管這套資訊系統龐大而複雜,資料既容易出錯,又易遭到誤用,多數人仍被迫使用。至於那些無法擁有智慧型手機,或因身體、財務狀況打不了疫苗的民眾,將被排除在這套系統之外,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報告引述以色列衛生部長Yuli Edelstein的話:「沒有接種的人,將會被拋在後頭。」在以色列,沒有手機疫苗護照的人,將難以工作、進出公共場合或娛樂場所,最終遭到社會排除。

與其花心思開發酷炫軟體,不如先讓大家都有疫苗

Access Now在報告中呼籲,政府單位要思考做什麼才有效率,而非跟著流行;公共衛生牽動社會每個人,政策核心永遠都是民眾的健康,偏離焦點將會造成大量傷害。無論政策最後是否使用科技,都應在公開透明的機制中設計,以資料保護作為優先,並且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需求。

目前世界多數國家的疫苗施打率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政府不妨先改進採購、分配與施打機制,再來思考新潮的疫苗護照吧!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1_euiba7nlezhh3xia6jlmyw.gif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